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14版:产业公司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14版            产业公司
 

2015年1月6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消费者在购买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之后,只加油,不充电,违背了政策补贴的初衷。

新能源汽车销量破纪录
补贴政策面临退出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谢育辰

新能源汽车销量破纪录补贴政策面临退出

来自工信部的统计数据显示,去年前11个月,我国新能源汽车累计生产5.67万辆,同比增长5倍。其中,纯电动乘用车生产2.58万辆,同比增长近7倍,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生产1.36万辆,同比增长竟高达25倍。

然而,由于充电设施不健全、地方保护壁垒仍然存在,加上近期对“是否取消插电混动车型补贴”的话题争议不断,也引发业界对新能源汽车的思考。在首届新能源汽车消费高峰论坛上,上汽、长安、北汽等多家参会车企集体呼吁政府继续破除地方保护政策,将主导权交给市场。

新能源汽车

或突破6万辆销量

“当年参加车展,就只有比亚迪的展台展出了纯电动、插电式混合动力,人家把我们当笑话看;可是今天,谁家要是没有纯电动等新能源车型会被大家当成笑话。”比亚迪汽车销售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云飞在“我们有话说”的长微博中这样形容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

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成员、科技部电动汽车重大项目监理专家组组长王秉刚对《中国企业报》记者介绍,“新能源汽车从2011年开始大规模的推广活动,前两年主要是以公交车、出租车为主,还包含了混合动力。如今乘用车已经占到推广总量的70%,私人购买与使用取得重要突破。”按照目前新能源汽车的发展速度,他估计去年新能源汽车的销量应该可以突破6万辆大关,将创下历史新高。

比亚迪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

“秦”稳坐新能源车销量头把交椅,去年前11个月累计销量达12928辆,成为国内新能源车市最大赢家。在工信部公布的最新一期免购置税的车型名单中,插电混合动力车型榜上有名,业内也因此出现了质疑的声音,“消费者在购买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之后,只加油,不充电,违背了政策补贴的初衷”。

对此,一位插电混合动力车主裘先生对记者表示:“既然选择以高价钱购买混合动力,并不是为了骗取国家补贴,而是碍于充电难,有时会用传统燃料救急。”鉴于目前我国充电基础设施的不完善,并且一些纯电动车型的续航里程并未达到消费者的需求,上汽乘用车集团相关人士分析认为,“插电强混技术是短期内最可能具备大规模商品化的技术”。

虽然对插电混动补贴的质疑声不断,但是并没有影响两家近年在这一市场上的布局。上汽将进一步提升荣威550plug-in的性能,价钱不变的情况下油耗下降至1.8L,比亚迪将会推出插电混动SUV车型比亚迪唐。而宝马、奔驰等一些高端品牌也将目光瞄准这一蓝海,据悉,宝马将于2015年1月中旬在华推出5系插电混合动力车型,奔驰也会引入S500插电混动轿车,加上提前进入这一市场的沃尔沃,插电混合动力市场的竞争将会更为激烈。

多家企业呼吁

放开市场

“反对补贴插电混动车型的人士是时候收起嗓门了,插电式和纯电式都是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方向,政策要从消费者的需求出发,不能再动摇”。王秉刚认为,政府应该坚持以上两条道路协调发展的原则,将最终的决定权交给市场。

据第三方统计,今年上半年我国市场上将会集中涌现30多款新能源车型,其中不乏特斯拉等国际品牌。随着这个盘子不断做大,随之而来的就是竞争的加剧。北汽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营销公司总经理张勇在新能源汽车消费高峰论坛上率先发声:“我觉得关于新能源汽车路线,插电混合动力是否比纯电动车更受欢迎,两种车型都应该交给市场来选择。换句话说,奥迪以上的豪华车市场占我国2000多万辆的汽车市场也是微乎其微的份额,但是我们说豪华市场就不应该做吗?”

目前按照政策规定,插电混动最高补贴3.5万元,纯电动车最高补贴6万元。企业达到国家的要求均可享受补贴,区别只是地方的补贴政策不同。比如北京市对不补贴插电混动的争议已经延续至今,地方政府享有决定权。正如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董扬所形容的,“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面对这一境况,长安、上汽、启辰等多家企业纷纷呼吁政府加大力度,破除地方保护政策,向市场放权。

两条路线争论的关键无非都是寻求补贴政策的导向,虽然李克强总理表态补贴政策至2020年不会变,但同时也制定了相应的退出机制。按照计划,届时新能源汽车补贴将会完全退出,所有企业将会站在同一起跑线,市场将成为唯一的检验标准。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