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工业园区散布在各个地方,现在企业则向园区集中,高效利用了园区的良好基础设施、优质的服务。开发区现在已经形成了电子信息、汽车、装备制造、化工、食品、医疗卫生六大产业集群。
开发区跨过而立之年
产城融合孕育新活力
中国开发区协会秘书长关嵘: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彭涵
中国开发区协会秘书长关嵘:开发区跨过而立之年产城融合孕育新活力
关嵘
截至2013年,中国210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吸引外资占全国的1/5,贡献的GDP占全国的1/8。从无到有,中国开发区在30年的时间里彰显了巨大的生命力与爆发力,是什么催生了这样的经济奇迹?中国开发区协会秘书长关嵘日前接受了《中国企业报》记者的专访。
《中国企业报》:从1984年到2014年,中国经济技术开发区走过了30年历程。截至2013年,中国210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吸引外资占全国的1/5,贡献的GDP占全国的1/8。如何看待开发区取得的成就?
关嵘:开发区从最早一片荒滩上,由14个开发区发展到现在215个开发区,欣欣之火燃遍了全国,说明它有着旺盛的生命力。
据我们统计,现在各个地方的开发区依然是拉动地方经济发展的先行力量。而且,这些开发区是在过去那种非常艰苦的条件下,打破原有的体制走出的一条中国特色的园区之路,这更是难能可贵。
现在大家都知道,园区是集约利用土地的最好形式。过去的工业园区散布在各个地方,现在企业则向园区集中,高效利用了园区的良好基础设施、优质的服务。开发区很快发展起来,企业也在园区里边为国家经济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开发区现在已经形成了六大产业集群,主要是在电子信息、汽车、装备制造、化工、食品、医疗卫生六大产业,传统的产业在里边得到了积聚。
《中国企业报》:我们知道,最初的开发区起步时都是“一穷二白”,经历过那段历史时期你有着怎样的体会?
关嵘:最初,开发区面临的环境确实艰难,国家没有资金更没有外汇,那靠什么呢?靠国家给的政策白手起家。
比如,当时国家只给了广州开发区一万元的开办费,后来他们又找了当时的主管领导才追加至两万元。但是看看现在,广州开发区已经成了一个新城,给国家每年贡献300亿元的税收。
天津开发区也是如此,当初就在一片荒滩上成立、办公条件很简陋。前段时间,天津开发区的主任在厦门回顾这段历史时,讲得很动情。当时他们就在木板房里办公,跟现在的环境相比真是判若云泥。
令人欣慰的是,最终开发区按照中央决策一步一步走到现在,每一步都是在国务院、有关部委的指导下前进,并逐步成为国家的经济支柱。众多产业园区在引导产业集聚、配置土地资源、调整经济布局、改善投资环境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截至2013年,中国210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吸引外资占全国的1/5,贡献的GDP占全国的1/8。
《中国企业报》:进入21世纪之后,中国开发区的步伐有了明显的提速。这期间有哪些让你印象深刻的历史节点?
关嵘:2004年,也就是开发区诞生20周年的时候,在北京召开工作会,吴仪同志到会做重要指示,温家宝同志写了贺信。
当时我们提出口号,要提高技术,三为主、两致力、一促进,这其实是对开发区提了很高的要求。原来讲以外资为主,现在是以吸收外资质量为主;过去我们讲工业,现在我们讲现代制造业;过去是出口创汇,现在叫优化结构出口为主。
同时开发区经过二三十年的发展,有些沿海地方的开发区已经不是单纯的工业区了,随之而来的就是对服务业的要求———包括生产型服务业、生活型服务业现在都要作为开发区必备的一个功能,整个开发区向多功能综合性产业区发展。这些理念的提出,是非常先进的。
《中国企业报》:现在业界都在讲产城融合这一概念,为什么产城融合兴起了?在这个进程中需要注意的是什么?
关嵘:开发区走到第三阶段的时候,就出现了城镇化产城融合。这是发展水平的客观现实决定的,再早点提出融合都是不可能的,因为基础不行。之所以能走到这一步,第一,中央的决策是准确的,第二,我们有非常好的机制。
这个机制就是,政府赋予管委会代替政府职能,而且这个政府是小政府大社会的这种模式。人很少,一个部门同时要对接政府若干个部门。原有的有些拥堵的那种管理系统,到了开发区变成精简高效了。开发区始终能保持快速发展,我觉得这就是原因之一。
我为什么要强调这一点呢?因为确实出现过一部分开发区的体制跟地方政府合并了,一合并就回到原来的那种模式。改革开放的初衷是什么?就是建立一套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代化的经济管理体制,开发区在这方面已经成功了,但是现在有一部分回来了。所以我们必须再一次强调,要保证这个体制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