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你曾情绪复杂地面对“债市风暴”,
也曾轻松愉快地看到乙类户丙类户的重出江湖。你看到了“43号文”的开头,却无法预知它对城投债的终极影响。那么,进入2015年,市场又将有怎样的变化?
2015年债市仍存“七宗问”
知名资本市场分析师达萨:
来源:中国企业报
2015年债市仍存“七宗问”
岁末年初,当我们回首跌宕的2014感受到的是杂陈无味的唏嘘:看这边有惊喜,资产证券化和公司债券为代表的新产品创新;看那边有惊诧,有第一支违约债券兑付的先抑后扬。这一年你曾情绪复杂地面对“债市风暴”,也曾轻松愉快地看到乙类户丙类户的重出江湖。这一年你看到了“43号文”的开头,却无法预知它对城投债的终极影响。那么,进入2015年,市场又将有怎样的变化,不敢妄加揣测,就抛出问题吧。
第一,城投债将以怎样的形式或载体继续呈现?“43号文”对城投债带来巨大的不确定性,关于城投债走向的各种不同的声音充斥市场。但笔者的沟通和调研表明,各地政府仍在对政策的落实进行不断地摸索和探讨,任何结论性的说法都是不负责任也是缺乏依据的,否则也不会有乌鲁木齐和常宁这样的乌龙闹剧。日前,山东率先出台省级的债务管理办法,而浙江嘉兴成为首个获得省政府核准债务额度的城市。可以预见,2015年将有更多的省和市县形成自己的债务管理规则,而这个结果将决定着城投债是否能够继续在债市舞台起舞。
第二,公司债券能否强势崛起?
2007年出台的公司债券管理办法历经七年痒痛终于以全新面貌面向市场,细读这个新法规,无论从监管角度、监管手段还是监管范围来看都是迄今为止最为综合、最为科学也最为贴近市场的一部法规,法规虽然完善,但市场时机已错过了很多,能否打破既有惯性,抢得市场份额尚是未知数。理论上的强大能否转换成现实的优势,给交易所公司债市场迎来更多的发行人,我们翘首期待。
第三,企业资产证券化市场能否不负众望迅速成长?
企业资产证券化几经开开停停,最终正式出台便是一步到位真正实现了备案制。又正逢城投债受阻,加之市场发展日趋成熟,投资者需求也开始增加,因此企业资产证券化的发展似乎天时、地利、人和,市场也是一片赞誉和期待之声。但企业对此产品的需求是不是真的有这么强?还是仅为某类企业的菜?其融资的便利性和成本节约度是否能在发行人和投资者之间取得适宜的平衡?我们拭目以待。
第四,真正的信用违约能否出现?
过去的一两年里,不管是信托的违约还是理财的违约都不能引发市场的波澜,大家真正的关注点还在正规军的债券市场上。实际上,中小企业私募债已出现不小比例的违约事件,但终究不是公募产品,规模又沧海一粟,因此无法对市场造成像样的冲击。上海超日成为历史上首只债券利息延迟兑付的违约者,但到了本金兑付的时候,一个强大机构联合体接手企业,轻松化解兑付危机,于是乎真正的信用违约出现的悬念留给2015。6000亿的城投债到期不太可能是个问题,倒是民营企业在经济每况愈下之际能否撑得住以及各级政府能否继续强势救助,我们在2015给他们留个问号。
第五,牛市行情能否延续?
2014的长牛行情大出市场所有人预料,6月和9月机构有两次集中出逃又两次无奈杀回市场,借用一位大基金经理的话,“太认真,你就输了”。有统计表明,公募、私募和券商资管在2014年的收益分别历史性的达到18.2%、16.5%和8.6%,这个成绩注定属于过去,2015年的市场既然谁都说不清楚,那就交给时间来呈现吧。
第六,中国企业海外融资步伐是否将大幅放缓?
自2011年中国企业真正成规模的“走出去”融资以来,不管是人民币还是美元债券的发行都迭创新高。2014年,中国企业成为新兴国家市场(EmergingMarket)上最大的举债群体,据汤森路透的统计,中国企业在2013年融资额高达1010亿美元,占全部新兴市场债券发行总量的近1/4。这个数额已基本相当于整个发改委企业债券市场年发行规模,而公司债券市场,其规模已不容小觑。单只平均发行规模45亿元人民币,说明发行人应是优质的发行主体才有能力获得这样规模的融资,因此也不得不引发类似IPO市场上的思考:我们怎样留住优质发行体?但随着美元利率的抬升,加之中国经济下滑引起的投资收缩从而融资减少,可以预见的是,2015年境外债券市场上中国企业的身影将不再那样活跃。
第七,央行将有怎样新型的调控手段?
有文章说2014年央行的主题是“花样放水”,用了诸如SLO和PSL等不少的新流动性调节工具,也运用了定向降准、非对称降息、调整存款统计口径等政策,从微观和宏观不同层面奋力布局。而市场未必买账,调侃之声此起彼伏从未间断,“央妈”也成了红极一时的名词。新的一年到了,我们这个让人欢喜让人忧伤的“家长”将祭出怎样的管教手段,将又是一个猜想难题。其实市场所纠结的并非是好不好猜的问题,而是能否有一个相对透明的规则让大家去竞猜,让大家在清晰和既定的规则下,凭本事、凭运气吃饭,而不是生活在惶恐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