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33版:中国国资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33版            中国国资报道
 

2014年12月23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神华:世界最大煤商的能源新系统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丁国明鲁扬

神华:世界最大煤商的能源新系统

神华集团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煤炭生产商和销售商,其一举一动都是能源行业的风向标,引人注目。采访、了解今天的神华,给记者印象最深的,就是神华人的社会责任心,即对能源的绿色开采和利用。

采矿:建数字矿山示范井

神华集团的煤炭安全生产居国际领先水平,2013年百万吨死亡率0.004,煤炭产量达到5亿吨。矿井煤炭资源回采率85%以上,在国内属一流水平。

在煤炭开采过程中,为最大限度减少采矿过程对环境的扰动和破坏,根据西部缺水干旱的特点,神华对采矿过程产生的矿井水,进行了回收、净化和再利用,利用率在60%以上。

神华在采矿过程尽量减少矸石的采出,既保证煤炭质量,又降低了生产成本,洗选出的矸石全部按环保规定处理,进行回填造地或发电利用。

神华对高瓦斯矿井的瓦斯进行预抽采,抽出瓦斯用于发电利用,既保证了煤矿安全生产,又减少了瓦斯对环境的污染。

为了进一步提高煤矿生产的自动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煤炭生产的安全性和效率,神华建成数字矿山示范矿井———锦界煤矿,该矿全员工效提高7.8%,引领了全国煤炭生产技术进步。

煤电:趋零排放商业运行

神华集团的火电机组按照“点、线、面”相结合的发展策略,围绕坑口、港口、路口、电网输送要道、经济负荷中心和沿海经济强省区域,重点建设了一批高效率、高参数、大容量火力发电项目,业务扩展到了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等以及负荷中心。

神华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风力发电业务在河北、山东、江苏、东北及内蒙等风资源丰富地区,形成了“五大区域、八大基地”的风电开发建设格局。同时,开发了水电、光伏、煤泥、煤气、瓦斯等绿色发电项目。

2013年6月25日,国华舟山电厂4号35万千瓦国产超临界燃煤发电机组“趋零排放”工程投入商业运行,大气污染物排放指标大大低于燃气发电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限值。2014年8月15日,“国家煤电机组环保改造示范项目”国华三河电厂1号机组通过验收,成为京津冀首台达到燃气机组排放标准的“近零排放”燃煤机组。

CCS:探索煤基低碳系统

近十几年来,神华集团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完善一体化模式,主要建成并运行了4个大型煤制油、煤化工项目,其中,鄂尔多斯煤直接液化项目和包头煤制烯烃项目被列为国家现代煤制油、煤化工示范项目,实现煤炭清洁转化和高效利用,为促进国家能源战略结构调整、缓解石油资源短缺、保障我国能源运行安全进行了有效探索。

神华投资约2.1亿元建成我国第一套10万吨/年的CCS(二氧化碳捕集与封存)示范项目,从煤制油生产线中捕集二氧化碳,并提纯、液化并封存,2011年打通全流程并成功将超临界液态二氧化碳注入地下盐水层,每年减排二氧化碳10万吨,相当于4150亩森林碳汇。CCS示范项目将为我国二氧化碳的处置提供技术支持,同时走出了一条全新的环保型发展低碳能源经济道路,也为我国建设煤基低碳能源系统做出了积极探索。

鄂尔多斯煤制油厂建成国内首个煤制成品油加油站(油品硫含量小于5ppm,满足欧5标准),向社会供应超清洁油品。

在设计、施工以及生产运营各阶段,神华大力实施余热余压回收及蒸汽利用改造等节能降耗项目,效果显著。2013年,煤制油单位产品能耗约2150千克标煤/吨,煤制聚烯烃产品能耗约6300千克标煤/吨,在国内外均具有典型示范作用。

污水:实现一水多用

神华采用先进污水处理技术和节水工艺,实施“清污分流、污污分治、一水多用”,最大限度实现水资源的重复利用和近零排放,把新鲜水的耗量降到最低。鄂尔多斯煤制油分公司的环保投入已超过13亿元人民币,是普通炼油环保投入的3-4倍。

重点对四类废水实行分类处理回收;其中,低浓度污水的特性与一般市政污水类似,采用成熟技术净化回收;高浓度污水采用特有的生物处理技术净化回收;对含盐废水,使用反渗透预处理系统加循环蒸发技术,大部分污水处理后至循环水场补水,少量高浓度含盐残液送厂外蒸发塘自然蒸发;最后的催化剂废水,通过循环蒸发加结晶技术,得到的净化水用于补水,余下的浓缩残液结晶回收硫酸铵固体,用于制作复合肥的原料。煤制油项目新增污水处理系统和臭氧氧化处理系统后,每吨水的成本提高120元,日取水量降低到2万吨以内,吨油品水耗降到6吨以下,远低于10吨水/吨油的设计值。

神宁煤化工公司的甲醇、烯烃、聚甲醛等项目分别建有配套的工业废水处理系统,处理后达到二级排放标准排入基地污水处理厂,处理后返回生产系统循环使用,此外分三期开展高盐水“零排放”减排工程建设。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