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21版:今日华兴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21版            今日华兴
 

2014年12月23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工业4.0背景下的华兴路径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崔连军

工业4.0背景下的华兴路径

人类改造世界的超强能力,一是体现为技术更新,二是体现为新能源、新材料的广泛应用。

随着工业技术的进步,强度高、韧性好、抗疲劳和耐腐蚀的“全能钢”相继问世,新型桥面也被“发明”出来,技术瓶颈的打破,刺激了桥梁建设的冲动,纵观华兴钢构的桥梁工程史,虽没有超级大工程的施工记录,但绣源河桥、小清河桥以及郑州潮河桥等“样板工程”,一次又一次成为业内的经典案例。如今,随着制造业强国德国工业4.0的强势推出,华兴的钢构产业按图索骥自主跟进,一幅全新的产业愿景图在4.0大背景下纹理可辨。

工业4.0“来袭”

进入2014年后,德国“工业4.0”理念持续走热,引发了世界各国都开始严肃思考起未来工业的发展路径,而作为“原发地”德国,在对工业4.0做出严密的蓝图构想后联袂中国,其最重要的目的是,以“制造业强国+制造业大国”,共同推动了第四次工业革命变革,其意志之高,甚至让媒体跟着大呼“十年之内干掉淘宝网”,工业4.0真有这么强大的颠覆能力?

在当前经济“新常态”下,实体经济的重要性凸显,很多制造业自发因循工业4.0的架构,开展深度思索或调整,开始有意识地寻求人、机器和数据之间的互联互通,通过模型分析某些“最高效的生产方案”与4.0的兼容性,这种来自企业的创新“意识流”,也悄悄融入华兴钢构的未来设计和产品更新中,尤其在几个桥梁工程制作加工中,智能化生产制造怀揣理想,将“万一实现”作为追求的动力。

以郑州潮河桥的建设工程为例,大桥为扁平式钢箱梁结构拉索桥,桥面全宽为45米,桥长400米,总重量7000吨左右,分36节段,共计178个块体组成,因为潮河桥跨度大,整个桥梁为全焊箱梁结构,钢梁桥面板采用正交异性板构造,进行分段式加工制作,每节段都由班组负责进行焊接组拼,再进行总拼。

华兴钢构把铆工、电焊工、辅助工多工种集结成班组,向外聘请桥梁设计制作专家亲自传授制造技术,形成技术总指导,多班组对接、多节段桥梁“分头协作”,整个大桥的加工制作方案,形成明细的制作流程和技术规范。施工中,创新的“鱼腹型”设计,顺利打通了华兴钢构件在桥梁制作中的应用。

除了设计,生产环节也置于工业4.0的维度下思考,也就是说,有了清晰的参照物,工业化的横向集成,完全有可能提升价值链的价值含量。

殊途同归

工业4.0跨时代的思想火种,借助2013汉诺威工业博览会迅速遍及全球,与之相呼应的有美国的“再工业化”风潮、德国本土的“工业4.0和互联工厂”战略,日韩等国制造业转型,这些对传统制造业的“再改造”,伴随着的都是生产效率的提升、生产模式的创新以及新兴产业的发展。在这一点上,华兴的钢结构建筑产业化之路与其殊途同归,当然,相比之下的德国工业化4.0犹如鹤立鸡群。

华兴钢构探索的建筑产业化,落脚点是“像搭积木一样造房子”,而在此之上的工业4.0,是引入互联网智能系统,为“搭积木”找来了建筑设计师。就拿潮河桥建设来说,华兴钢构制作的钢制桥梁工艺精度高,结构支撑力恰到好处。

潮河桥在进行技术“会诊”时,对大桥进行“外科拼接式”制造,把大桥分成一段段进行独立制造,最后进行拼装。制作方案虽然在理论上没有实施盲区,但实施过程也是反复经历“碰钉除障”的多节段加工,针对铆箱制作节点增多、直线度难以保证的施工难度,华兴钢构就借助外部技术力量,制作了专用的内胎架作为桥面平衡的措施,以此有效保证了桥面的平行度和直线度,技术难题因此排除。

为保证相连桥面的平整度,连接焊接时不产生变形,两节段板每隔40cm附加一块拉筋板,采用单面焊双面成型工艺,使用国际标准的药芯焊丝、陶瓷衬垫,使焊缝全部达到一级焊缝工艺标准。可以预见,未来智能工厂模式下建筑产业化将是这边风景独好。

量变到质变

依靠智能支撑的工业4.0,其设计和操作的灵活性、强劲性无可置疑,而作为高新技术企业的华兴公司,在波浪腹板生产线和新型波腹板材料中取得巨大突破,就是工业4.0的“应用版”。

波腹板在市场上的广泛应用,实际上就已经在高新技术层面中为打开工业4.0的深度变革奠定了技术和硬件储备,从这个意义上说,将工业4.0“接入”工厂是可能的。单说在构件繁多的桥梁制作,华兴钢构从担纲工程中开始不断“蓄能”,搭建章丘绣源河桥,制造小清河桥,每一个桥梁工程大到结构设计,小到螺丝钉都细化到位,抓品质,并在加工、生产、运输、组装等多个工程环节进行优化和设计。(下转第二十二版)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