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财新规力破“刚兑”
银行净值型理财产品趋热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王莹
理财新规力破“刚兑”银行净值型理财产品趋热
日前,银监会向银行机构下发《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意在化解银行理财的潜在风险,打破刚性兑付,实现银行破产隔离,并推动理财业务向资产管理转型。
业内人士指出,这是对以往26个相关规范的清理整合,也是我国银行理财业务最新的“根本立规”。
《中国企业报》记者发现,目前银行净值型理财产品趋热,不少银行正着手进行这类产品的创新。
调整理财产品结构破除刚性兑付魔咒
记者了解到,着重通过促进银行理财产品结构转型来有序打破刚性兑付风险,正是此次新监管办法提出的核心“药方”。
近年来,银行理财业务发展迅速。据央行发布的《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14》,截至2013年末,银行存续理财资金余额9.5万亿元,同比增长41.8%。同时权威统计显示,截至2014年6月末,全国已有498家银行发行并登记了理财产品,存续产品51560只,总规模12.65万亿元。
而与此同时,理财产品刚性兑付的风险也越来越积聚。
《中国企业报》记者了解到,银行理财产品包括结构性理财产品、开放式和封闭式净值型产品、预期收益率型产品、项目融资类产品、股权投资类产品、另类投资产品以及其他创新产品等多种类型。
据一家股份制银行行长助理刘晓波向《中国企业报》记者透露,趋向“刚兑”的预期收益率型产品占比在90%以上,结构非常不平衡。
记者查阅数据了解到,在今年上半年兑付的产品中,预期收益率型产品有66098只,市场预期收益兑付实现率为96.91%。
具体看来,为降低预期收益率型产品的比例,此次新规提高了监管要求,明确商业银行发行预期收益率产品,必须将预期收益率型产品管理费收入的50%计提风险准备金(其他产品为10%),同时投资的非标债权资产应按照“实质重于形式”的要求还须回表核算。
与此同时,为引导商业银行发行组合管理类的开放式净值型产品以及与资产不存在期限错配的项目融资类产品,使得产品的风险和收益真正过手给投资人,新规还要求净值型开放式理财产品和项目融资类产品的“非标”资产都无须回表,且净值型产品允许商业银行提供业绩基准,如果超过业绩基准,银行可分享投资超额收益,但原则上不超过20%。
在银行内部人士看来,这些规定或将有效引导银行理财产品发行的转型。“今后商业银行再发行预期收益率型产品,发行成本会有所上升,此消彼长下,其将更愿意发展其他类型的理财产品”。刘晓波对记者表示。
新规将降低银行理财手续费收入
对于新规中规定的“预期收益率型产品管理费收入的50%计提风险准备金”,有业内人士表示,银行的净利润或将因此再次降低。
“这意味着,理财手续费收入相应减半。根据对建设银行、农业银行、招商银行等测算,表外理财的手续费收益率在1%-2%之间。以1%保守估算,银行业理财业务的手续费收入将减少大约400亿,相当于银行业净利润的2%。”兴业证券研报指出。
然而,也有部分业内人士认为对银行净利润影响并不大。
中金发布的报告显示,理财收入风险准备金的计提可能影响商业银行净利润的1%左右。招商证券银行业分析师肖立强亦表示,提取风险准备金对银行利润的影响很小。
另有业内人士表示,从风险准备金的提取要求来看,这将倒逼银行多发行净值型产品,少发行预期收益率型产品。
净值型产品将陆续上架
《中国企业报》记者了解到,目前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平安银行、光大银行、招商银行等多家银行均已推出了净值型理财产品。例如,工商银行近期在售的有“行业优选”无固定期限净值型理财产品和“工银财富”全权资产委托系列产品———混合型均衡收益理财计划,建设银行的“乾元-鑫满溢足”净值型理财管理计划产品目前也开放售卖。
与此同时,部分银行正在着手进行同类产品的设计工作。
“理财产品设计部门昨天给我们发了邮件,就是关于向净值型产品转型的相关内容。与传统的封闭型或者滚动型产品不同,这类净值型产品每月都会有开放期,投资人可根据个人资金使用情况选择是否赎回。”一家股份制银行理财产品销售人员窦涛对《中国企业报》记者透露。
窦涛同时表示,随着监管对银行理财的进一步规范,银行理财将逐步回归资产管理本位,加上利率市场化步伐的加快,净值型理财产品正在成为银行理财产品转型的趋势和方向。
但也有银行人士认为,银行管理净值型产品缺乏经验,相关人员和系统都很难跟上,相比基金和证券公司及其他专业的资产管理机构并没有优势。
“如果主流的银行理财转向净值型产品,产品吸引力可能会大幅下降,而且随着刚性兑付的打破以及无风险利率的降低,部分资金将流出。”刘晓波对《中国企业报》记者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