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7版:金融投资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7版            金融投资
 

2014年12月23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自去年年底央行、银监会等官员为P2P“划红线”以来,关于监管细则出台的时间表已先后出现数个版本,但至今仍无下文。

监管“迟到”已一年
业内称最快明年“两会”后出台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郭奎涛

监管“迟到”已一年业内称最快明年“两会”后出台

纳入哪个机构管理?监管细则如何出台?

自去年年底央行、银监会等官员为P2P“划红线”以来,关于监管细则出台的时间表已先后出现数个版本,但至今仍无下文。“我接触到的消息是要等到明年了。重点是明确一下P2P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而且因为行业还在发展期,新的模式不断推出,监管部门也需要慢慢研究。”一位来自北京网贷行业协会监事会会员单位火球网的人士透露。

网贷之家创始人兼CEO徐红伟也透露,监管文件最快会在明年“两会”过后公布,最晚将在明年年底,总之明年肯定出台,“目前已经形成草案,正等国务院批复”。

多头监管之弊

从监管部门的历次表态来看,行业基本认为P2P网贷将要划在银监会进行监管,但是这种金融平台跨行业、跨地域的特点,注定了其会牵涉到银监会之外的诸多部门,多个监管部门之间难以协调,也被认为是P2P监管难产的重要原因。

去年下半年,中央层面先后对P2P展开两次调研,第一次是在上海,第二次是在深圳,每次调研的小组都是由央行牵头的一行三会以及工信部、公安部、财政部、国务院法制办等共同组成,这足以见得P2P监管所牵涉的层面的复杂性。

“举个简单的例子,有P2P跑路了,受到损失的投资人找谁解决?它属于网站,牵涉到工信部;也属于投资,甚至涉嫌非法集资,牵涉到金融监管部门,目前来看,投资人只能找公安局报案,但是公安部门对P2P并不了解。”有行业观察人士说。

这位人士还指出,P2P的资金游离于监管之外,也会对经济调控产生影响。例如央行早期的文件曾要求,防止这类平台为房地产等行业提供资金,如今相当一部分平台的资金流入到房地产了。从这个角度讲,经济调控相关部门也要介入P2P监管。

另有有企业人士早前在接受《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时建议,针对多头监管的局面,监管部门可以选择两种方案,一种是成立个由某部门主导、其他部门协调的联席机构,另一种则是成立具备各种职能的独立部门,专门负责P2P监管方案及日常监管。

监管将仅是框架性要求

也有企业人士指出,P2P监管迟迟难以出台与行业处于发展期、创新还在持续关系密切,监管部门也需要时间对这种新的金融模式加以了解。而且时任央行副行长的刘士余在去年年底针对互联网金融表态时就提出,“要留有一定的观察期”。

“P2P的模式太多了,而且还在不断地涌现出一些新的模式。比如火球网其实不是P2P平台,我们对接的不是融资企业,而是其他P2P平台的债权,经过配置,再提供给投资人,更多的属于互联网金融理财平台。”火球网上述人士说。

这位人士认为,鉴于这种情况,即将出台的P2P监管方案不会涉及平台的具体运营,以免误伤行业创新的积极性,取而代之的是一些框架性的要求,比如说不能搞资金池、不能碰非法集资、平台不能提供担保必须回归中介的本质等等。

这和一直以来监管部门的官员给P2P“划红线”的做法似乎一脉相承。

去年年底以来,央行和银监会高层相继表态,先是提出P2P不能触碰非法集资、不能非法吸收公众存款两条法律红线,后来又补充了不可以办资金池,不能集担保、借贷于一体等几条红线。

火球网前述人士还透露,监管方案还会适当提高行业准入门槛,比如在注册资金额度、公司团队资质等方面有硬性要求,这样可以直接将浑水摸鱼者、投机者直接剔除,净化行业发展环境。

地方政府已先行探讨监管

就在中央层面的监管方案迟迟未落地的情况下,P2P行业以及地方政府已经开始了自我约束和地方监管的探讨。

不久前,筹备半年之久的北京市网贷行业协会宣布成立,主要成员包括北京的P2P、支付、征信等P2P产业链企业,接受业务指导、监管单位除了社团登记管理机关北京市民政局,还有北京市金融工作局。

此前,北京金融工作局党组书记霍学文提出,北京市网贷行业监管将以产品登记、信息披露、资金托管三大原则为监管办法。而此次协会通过的《北京市网贷行业协会章程》再次重申这三项监管办法,将通过《北京市网贷行业协会自律公约》落地实施。

“协会对会员有着严格的要求,必须执行产品登记、信息披露、资金托管等要求,否则协会将直接把你给除名。”火球网上述人士说,火球网在风控技术方面比较擅长,因此加入的是北京网贷协会的监事会。

他还表示,火球网对执行协会的相关要求没有异议,“大家既然自愿加入这个协会,肯定是已经接受了协会的要求,愿意共同推动行业健康发展”。

徐红伟也透露,不仅仅是北京,上海的P2P组织也在积极推动行业自律,目前正在建立一个信息共享平台,除了用于实时曝光违约企业,降低不良信誉的客户骗贷事件发生的概率,还可以帮助行业建立完善的征信平台。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