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价大跌的利好堵在哪条路上了?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邓海建
油价大跌的利好堵在哪条路上了?
12月12日零时,国内成品油价将再次迎来调价窗口。由于本周期内国际油价大跌,市场预期国内油价或将迎来今年以来降幅最大的一次调整。上一次油价下调因调整消费税搁浅,而本轮油价下调能否落实也便成了市场关注的焦点。
油价的“内外差”,已经不是什么新鲜话题了。道理大家也懂,成本价和零售价之间,自然不能画上等号,还有各种价值附加,比如加工与流通环节、比如仓储与管理环节。但眼见国外油价便宜得让人“不明觉厉”,且今年各种简政放权、减税养鱼的行政作为也不少,所以大家都想问一声:我们的油价,还有没有“挤水分”的空间呢?
油价“九连跌”期间,适逢《广州日报》记者在美国采访。周二,芝加哥的常用汽油标价是3.45美元每加仑,1加仑等于3.78升,每升油折合人民币价格为5.6元,与广州油价的差价为21%,而芝加哥被公认为是美国油价较高的地区之一。同样零售价,差别如此之大,当然有税负的考量,但刨除税负,就没有别的“差异”了吗?以中国石油的财报为例,其前三季度管理费用高达630亿元,营业费用高达452亿元,两个数据加总之和,已超出960亿元的当期净利润。税负暂且搁置不议,管理与营销成本是否“虚胖”呢?
有一个说法,挺有意思:譬如面对当下中美油价的差异,中石化广东分公司认为,“国际原油价格不是一下子就跌到70美元的,企业进口、采购原油也不可能一蹴而就,之前几个月不断进口的油品,成本还是比较高的”。这个说法当然都能理解,生产与销售,有个合理的流程,原油价格不可能即时反映到终端价格上来。但接下来两个问题就来了:其一,按照这个说法,油价高低的时候,都有采购行为,那也就意味着,将来国际油价反弹之后,国内油价还应该有个“降价期”才对。不然,降价滞后、涨价及时,机制是正反都有理?其二,11月27日召开的OPEC部长会议决定,保持石油生产目标每天3000万桶,不减产。在这样的背景下,国际市场上低价油的供给不成问题。按理说,作为石油消费大国的中国,正利用油价下跌的机会,在市场上积极购进原油。那么,巨头们的石油储备充足与否?会不会出现民众所担心的“买高不买低”?
瑞穗银行数据显示,油价跌30%很可能使得中国经济增长提高0.3至0.5个百分点。不少经济学者甚至认为,油价持续走低,可以缓释中国输入性通胀的压力,从而为央行的进一步宽松政策创造更大空间。
国际油价大跌的利好,但愿能不打折地传递到中国油价的数字中来。(作者系媒体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