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8版:IT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8版            IT
 

2014年12月16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智慧城市下一步
打造公共服务平台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宋笛

智慧城市下一步打造公共服务平台

智慧城市已经从一个概念逐渐成为中国目前正在落地的现实,由此而带来的巨大产业潜力也正在逐步展现,近日中国工信部软件服务业司巡视员李颖在一次活动中表示,未来中国智慧城市建设市场规模估计有4万亿元人民币。

在浪潮集团董事长孙丕恕看来,即使目前已有的智慧城市产业也需要逐步地进入转型升级中,而下一步的智慧城市“应该更多地引进第三方服务商,包括企业和个人,更多地用市场化手段推动智慧城市的发展”。

政策推动智慧城市

在近日召开的第二届中国智慧城市产业发展论坛中,上海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徐逸波表示,当前智慧城市发展热潮正向二线、三线城市快速推进,众多中国智慧城市建设方兴未艾,各类智慧城市的发展空间很大,相关行业和企业将面临新的发展机遇。

徐逸波所说的情况也确实是目前国内智慧城市产业的现状,根据住建部公布的2013年度国家智慧城市试点总数已达193个,工信部公布的试点名单也达到140多个,80%以上的二级城市明确提出建设智慧城市的发展目标。

智慧城市概念在全国各个地区的全面铺开与政策的推动密不可分。

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研究部副主任单志广曾表示,目前国家层面针对智慧城市的发展已经出台过三个相关的政策。10月下旬,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刚刚联合成立了工作组,而且提出了2014—2015年的工作方案,也研究了智慧城市评价体系的方案,下一步也会按照这些既定的部署来逐步推动。

迅速发展的智慧城市概念带来了巨大的产业效应,据数据显示,2013年以来,在《“宽带中国”战略及实施方案》和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政策利好的背景下,中国各地建设智慧城市的投资规模已达千亿元以上,预计未来5年,这一数字将激增到万亿元以上。

重硬件轻软件

而在这波智慧城市的建设浪潮中,“重硬件、轻软件”的结构性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

据了解全球智慧城市投资比例服务占56%,软件占18%,硬件只有26%,而中国刚好与之相反,硬件占73%,服务仅仅是20%,而软件只有7%。

根据这份数据可以看出,在目前的国内智慧城市建设中,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存在重视硬件、轻视软件、轻视服务,缺乏市场导向的问题。

智慧城市建设方面的相关专家也表示,智慧城市不应该仅仅是硬件升级,更强调跨部门的信息资源整合,做不到整合,智慧城市只是挂名而已。

单志广曾表示,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取得了积极进展,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一些地方智慧城市发展思路不清,水平不高,出现盲目建设的势头。据其预测,我国有机会步入智慧城市建设成熟期的城市比例不超过30%,也就是说,在提出建设智慧城市的城市中,有将近一半的城市不具备智慧城市建设的成熟度。

孙丕恕也曾在采访中表示,目前各地的智慧城市建设存在不少的问题,没有把握住智慧城市建设的内涵。

打造公共服务平台

在孙丕恕看来,下一步智慧城市的建设就是要

“打造一个公共服务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将老百姓、企业和政府连起来”。

据了解,浪潮从2012年就开始倾力研发一个基于互联网云计算的公共服务应用平台。经过长达一年的研发,2013年11月23日,全国首个智慧城市开放平台“爱城市”网在青岛正式发布。网站内容主要分为五大板块,分别是“政府服务”、“生活服务”、“城市声音”、“应用中心”以及“专题服务”,可为市民提供一站式的综合服务。

目前,浪潮已在全国34个城市搭建起“爱城市”公共服务平台。通过“爱城市”平台,浪潮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让城市的各个功能彼此协调运作,促进政府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的系统化和高效化,为企业提供优质的服务和无限创新的空间,为市民办理各类政务、民生、商务等业务提供全方位信息。

“以前我们想办理什么手续,交个水电费,都需要一趟趟地跑,而智慧城市建成后,我们就可以将政府业务搬到网上,不管是企业,还是市民,足不出户就可以在网上办好;同时平台会根据每个人或企业的自身情况,自动地将他所需要的信息和服务推送到他的面前,实现从过去人找信息和服务,变为信息和服务找人。”浪潮集团副总裁王洪添就智慧城市的应用如此描述。

据了解,下一步“爱城市”系统还会引入更多的公共服务商家,在此基础上还会形成一些商业模式。包括互联网企业比较成熟的渠道分成、增值服务分成等模式。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