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2版:大势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2版            大势
 

2014年12月16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常态为企业发展拓展新空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从九方面阐释经济新常态内涵和目标,专家介绍,企业可从四领域寻找投资机会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综合本报记者、新华社记者报道

新常态为企业发展拓展新空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从九方面阐释经济新常态内涵和目标,专家介绍,企业可从四领域寻找投资机会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方式。这意味着环保改造产业、节能改造产业等将迎来机会。CNS供图

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一年,12月11日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特别要求准确把握经济新常态,提出了消费模式变化、新型投资机会涌现、低成本比较优势转化等新常态下的9个特征,同时,会议对新常态下消费、投资和出口这三驾马车给出了新的解释和任务。

重新认识“三驾马车”关系

会议对“三驾马车”的新常态有细化说法。

首当其冲的是消费,会议称,过去我国消费具有明显的模仿型排浪式特征,目前这一阶段基本结束,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今年前三季度,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8.5%,超过投资,成为拉动经济的第一大推动力。什么是模仿型排浪式消费?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宋则说,消费没有创新,热点比较集中,一段时间内有一种消费为主导的这种方式就称为模仿型排浪式消费,如之前的汽车爆发式消费和家电下乡等都属于这类消费,未来消费重点将比较分散,更加体现个性化。

在投资领域,会议称,经历了30多年高强度大规模开发建设后,传统产业相对饱和,但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一些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投资机会大量涌现,对创新投融资方式提出了新要求。会议称,必须善于把握投资方向,消除投资障碍,使投资继续对经济发展发挥关键作用。在城市化过程中,城市的基础设施、公共产品的提供及准公共产品的生产等都有很大的投资空间。这就需要找出花钱和提供钱的地方,找出投融资的新机制,打通通道。

外需方面,会议提到,现在全球总需求不振,我国低成本比较优势也发生了转化,同时我国出口竞争优势依然存在,高水平引进来、大规模走出去正在同步发生,必须加紧培育新的比较优势,使出口继续对经济发展发挥支撑作用。

国家发改委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张燕生说,长期增长靠要素、人力资本与技术创新,短期GDP的形成则要把握好消费、投资和净出口“三驾马车”的关系。中国对现阶段消费和投资的特点进行了深刻把握,由此得出一个判断是,通过改善供给端来适应消费新特点,并以供给来创造消费。而供给的产生要通过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来实现。可以说,未来的国内需求扩张模式是,通过创新来增加供给,进而创造需求。而中国政府对国际贸易模式也进行了反思,认为传统出口增长模式已经结束,寻找新的国际分工位置,是中国提升外向型经济水平的重要前提。

四大领域或成新增长点

会议在部署明年工作时,把努力保持经济稳定增长作为一项主要任务。同时,提出“调速不减势”、“合理确定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等具体要求。

“明年要加快结构调整,意味着新兴领域的投资可能会加快。”张燕生说。

《中国企业报》记者在采访中综合各方观点,以下四大领域可能成为新增长点:

一是新兴产业、服务业、小微企业作用更凸显,生产小型化、智能化、专业化将成产业组织新特征,环境承载能力已达到或接近上限,必须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方式。具体来说应该包括技术改造、自动化生产线改造企业,比如机器人产业、环保改造产业、节能改造产业等。

二是要逐步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服务业的支撑作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一些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投资机会将大量涌现。

三是传统产业向中高端迈进,比如“一路一带”中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修桥铺路、信息高速公路、电站电网、产业转移、金融业等。

四是“优化经济发展空间格局”,“重点实施‘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

这里边有两层意思,一是走出去战略,涉及比如高端制造;二是国内区域发展战略———“要重点实施‘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

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院长高培勇认为,随着“一带一路”、亚投行等从理念变为现实,新的对外开放战略将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崭新舞台,不仅为周边区域和中国自身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这些体现“中国智慧”的方案也将在国际开放新格局下提升中国的话语权。著名经济学家、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原副院长曹和平详细解读会议信息。曹和平认为,今年经济工作会议所做的计划比往年更具有连续性和递进性;而首次提出的“经济发展空间格局”,更令今年成为将国际化视野引入年度经济工作计划的元年。

为保障各个方面特别是企业发展,会议还提出要加快行政审批、投资、价格、垄断行业、特许经营、政府购买服务、资本市场、民营银行准入、对外投资等领域的改革。

(相关评论见第十三版)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