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27版:中国国资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27版            中国国资报道
 

2014年12月2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用责任和良心助力东北振兴———中冶东北建设发展有限公司工作纪实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刘军

用责任和良心助力东北振兴———中冶东北建设发展有限公司工作纪实

中冶东北建设发展有限公司专注打造精品工程中冶东北建设执行董事、总经理、法定代表人胡中兴

2014年8月,为进一步推动东北地区经济提质增效升级,中央出台了《关于近期支持东北振兴若干重大政策举措的意见》,鼓励地方政府利用央企资源推动改革进程,强调了央企在新一轮“东北振兴”战略实施中的重要地位。

近日,记者在“东北振兴,央企辽宁行”活动期间,走访了中冶东北建设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冶东北建设”)。期望通过对该企业的发展历程及区域化改革的了解,能够“窥一斑而见全豹”,探寻出央企在东北振兴中所扮演的真正角色。客户至上,用诚信与服务打开市场

一个企业的发展,从来都离不开一个好的带头人。中冶东北建设的成长轨迹再恰当不过地印证了这句话,这个人就是中冶东北建设执行董事、总经理、法定代表人胡中兴。

2009年2月27日,中冶东北建设的前身———中冶交通沈阳办事处挂牌成立。当时的办事处小的让同行根本不把它放在眼里:四五十平方米的一间小屋、三四张办公桌和五位工作人员,构成了该公司初创时的全部“资产”。回忆当时的情景,作为公司创始人的胡中兴笑着说:“那时候,我们简直就是无资金、无人员、无市场的‘三无’企业。”这淡然的笑里包含着怎样的艰辛,恐怕只有真正经历过的人才能体会得到。“当时的我们缺少完整的工程案例来树立市场口碑,也缺乏当地资源推广中冶品牌。当地政府对我们是干什么的、能干什么都不甚了解。”胡中兴告诉记者。

市场开发工作的重重困难,让刚刚成立的沈阳办事处在开始的三四个月时间里一无所获。胡中兴着急上火,寝食难安,但他却没有给自己找任何借口退缩。

缺少资源是他们梳理出的第一大瓶颈。胡中兴带领团队,不等不靠,以蚂蚁啃骨头的精神向市场要出路,从夹缝中找资源,他相信天道酬勤,没有凭空掉下来的馅饼。工作时间,公司只留下一人接听电话,其余人员全部派出去找信息,找市场。通过反复多次拜访政府部门、找业主单位进行沟通,一点一点地摸索前行,积累着宝贵的资源与希望。他自己更是身先士卒,把大部分时间都搭在了工作上。由于和家人聚少离多,爱人说他把家当成了旅馆,常在社会活动很少回家,戏称他是“社会活动家”。

没有施工经验、没有品牌工程是他们另一个瓶颈。这也是最致命的,因为用宝贵的资源拿到了项目投标资格,却因为信任度不足而前功尽弃,真的是让人欲哭无泪。要突破这一点,胡中兴清醒地意识到,这不是一般的“攻城掠地”,必须要用超常规打法杀出一条血路。

结合上级单位提出的从高端进入市场,采用BT模式以投资带动项目的策略,胡中兴采用了工程总承包和BT模式投资并进的开发模式,终于打响了进军东北市场的第一炮。

2009年7月18日,该公司与大连百年城集团合作的内蒙古霍林郭勒市“珠斯花大街公铁立交桥及跨霍林河斜拉桥”项目成功签约。同时,该公司还分别承建了锦州市城际轨道交通工程、锦州市松山新区南站地区道路与照明建设工程及排水建设工程。

在用诚信和服务打开市场的突破口之后,该公司便“一发而不可收”。以辽宁举办全运会为契机,该公司全面调整了战略布局,积极投身沈阳市乃至东北地区的城市开发与建设。

2010年9月18日,该公司中标十二届全运会重点配套工程———沈阳市浑南新城基础设施道路工程;2011年10月,同为十二运重点配套工程的沈阳市浑南新城南北轴人行天桥及地下通道工程开工建设;2011年10月31日,东北地区最大交通枢纽———沈阳市南站市政交通工程(一期工程)开工;2012年5月13日,全国首条现代有轨电车示范项目———沈阳市浑南新区现代有轨电车1号线项目开工;2013年9月26日,沈阳城镇化改造重点工程、中冶集团十大重点项目之一的沈抚新城回迁房项目签订合作协议;公司还分别承建了大连太平湾永宁大街工程、大连天数重工新厂区工程、通辽孝庄河博物馆群项目、云台天阶大型旅游地产项目、沈阳立创城综合体项目和沈阳中法生态园等多个大型工程项目。

如此漂亮的手笔和市场推进速度,在中冶集团投资项目历史上并不多见。转型升级,用创新与合作助力区域经济

“在‘东北振兴’战略实施的新阶段,我们央企应与地方政府戮力同心,在区域化、多元化的转型发展中,在‘振兴东北’建设事业中打出一套漂亮有力的组合拳。”胡中兴如是说。

该公司始终秉承“诚信”文化,让政府放心、群众满意、员工受益、企业获利、伙伴共赢,实现了“建一座工程、树一座丰碑、交一方朋友”的市场开拓目标。如今的中冶东北建设遵从以诚信经营和尊重多元的服务理念,在企业与地区协同发展的过程中,为东北地区发展搭建起一个有力的投资平台,与国内外多家企业成功合作投资多个项目,为“东北振兴”注入无限活力。

根据中央及地方新一轮“东北振兴”的战略部署,中冶东北建设勇担央企使命,积极创新,锐意改革,在制定完善战略规划的同时,采取灵活多变的合作与运营模式,成功实现区域化改革,在新型城镇化建设、民生工程建设、国家级开发区、产业园区建设等“东北振兴”重点扶持领域不断取得突破。

规定动作严格、规范、有标准。按照《意见》中央企向平台化、多元化转型发展的要求,通过对国家宏观政策、行业竞争格局、市场需求及成功标杆企业对标等四个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中冶东北建设将公司定位为高端管理技术服务型企业,向业主提供投融资、勘察、设计、项目管理、施工等建筑业全产业链式服务。站在建筑业前端,引领建筑企业发展方向、并以“国际一流的工程项目综合运营服务商、城市发展一体化方案解决商”为愿景,创新商业模式,通过综合、一体化服务,力争在发展速度、企业规模、资产质量、综合效益等方面全面领先于同业企业。逐步确立了以项目运营服务为主体,以投资管理、工程总承包为两翼的“一体两翼”竞争战略,构建了“13451”战略目标体系:即打造综合服务能力的“一个核心竞争力”,搭建市场开发、运营管理和资金管理“三大平台”,聚焦城镇(园区)综合体开发、城市建设、项目投资管理、项目商业运营服务“四种业务”,完善组织保障、资源整合、创新提升、风险评估、信息化技术服务“五大职能”,运用“一个区域网络”成长模式,迅速做大规模,跻身国际一流工程项目综合运营服务商行列。

自选动作灵活、创新、有突破。在提升综合服务能力,搭建市场开发、运营管理和资金管理三大平台过程中,中冶东北建设不断创新形式,加强运作,通过整合东北地区有实力的建筑企业,特别是中冶内部企业的优势资源,以更加专业和雄厚的实力在地方城镇化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一方面加强与地方政府的合作洽谈,积极引进外部资源,与京能天阶、辽宁立达财富置业等外部实力企业形成了长期合作的伙伴关系,并达成广泛共识;另一方面积极协调中冶京诚、中冶沈勘、中国二冶、中国十九冶、宝冶建设等集团内兄弟企业,极力促成资源共享、强强联合的局面,全面提升了公司“结对子”拿大项目的实力,市场开发的道路也因此越走越宽。

在项目融资方面,中冶东北建设围绕各项目特点,组建了专业的资金管理团队,疏通融资渠道,利用信托、信贷、境外资金、资金重组等多种形式,与多家国内外有实力的金融机构达成合作意向,项目投资能力得到大幅提升,为其重点开发的大型建设项目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

中冶东北建设凭借强大的综合服务能力,实现了自身在资金、资信、施工建设、后期综合服务领域的全面发展和重大突破,为东北地区的发展奉献了一个又一个优质工程,得到地区政府和业主的一致认可,公司领导也多次受到省市各级党政领导的接见,政企双方合作关系不断加强,并达成多个合作意向,中冶集团在东北地区各级政府中的品牌认知度也随之显著提高。用心铸造,用质量与科技打造精品工程

“要像自家盖房子一样,用心做好工程。”胡中兴告诉记者。他常说的一句话是“做一个项目、树一处精品、留一方口碑”。在他的服务理念渗透下,中冶东北建设秉承“发展绿色科技,建设百年工程”的经营使命,采用宏观管理与专业化经营的“二级化管理模式”,实现项目管理不断走向科学化、精细化,工程管理水平得到业界的广泛认可。

在项目管理上,该公司坚持学习先进项目管理经验,加大项目管控力度,保证项目效益水平。同时,对每个工程项目都制定详细的工程进度计划,严格按计划施工,准确把握各工期节点,确保工程项目按时交工。在技术创新上,该公司还积极参与各级工法、专利和优质工程的评比工作。

据了解,该公司的《耐候钢人行景观天桥施工工法》、《现代有轨电车轨道连铺施工工法》、《综合布线图内墙抹灰施工工法》3项工法获沈阳市工程建设企业工法;《耐候钢人行景观天桥施工工法》、《现代有轨电车轨道连铺施工工法》2项工法又获辽宁省省级工法;人行天桥、地下通道、有轨电车等3项工程技术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的发明专利号;《耐候钢人行景观天桥钢箱梁施工技术》科技成果通过鉴定达到国内领先水平;《SMA改性沥青路面铺装施工技术》《HDPE钢塑复合螺旋缠绕排水管安装施工技术》分别获得沈阳市职工技术创新成果一、二等奖;浑南新区现代有轨电车一期工程1号技术攻关项目、白塔河南路人行天桥项目获“沈阳市职工技术创新成果三等奖”。沈阳市浑南新城基础设施建设BT项目2010年新建主干道工程(第一标段、第二标段)等6个项目被评为“沈阳市市政金杯示范工程”;沈阳市浑南新城基础设施建设BT项目2010年新建主干道工程(第一标段、第二标段)等5个项目获辽宁省建设工程世纪杯奖;浑南新城南北轴人行天桥及地下通道工程获辽宁省优质主体结构工程1项;浑南新城市政基础设施道路工程荣获“国家优质工程奖”。一项项荣誉是对公司技术创新的充分肯定,也为项目施工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全面提升了公司的品牌影响力和行业美誉度。

随着建筑业行业形势的不断发展,中冶东北建设在构筑企业与社会、环境和谐发展施工理念方面不断加大权重,致力于将承建项目打造成“百年绿色工程”。

按照国家《绿色建筑行动方案》、《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十二五”绿色建筑和绿色生态城区发展规划》等相关政策要求,中冶东北建设不断优化绿色文明施工管理模式,严格按照“四节一环保”的施工要求,围绕项目运营目标,制定了包含绿色施工管理、项目现场视觉识别系统、绿色施工示范工程申报等内容的管理体系,并将施工管理细化到各个环节,包括施工管理、环境保护、材料资源利用、水资源利用、能源利用、施工用地保护等方面,涵盖了绿色施工的各项指标以及施工策划、材料采购、现场施工、工程验收等各阶段的指标,提高了计划的可实施性和操作性,为打造绿色文明施工品牌,规定了步骤,明确了方向。

中冶东北建设坚持打造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工程,实现企业与社会、环境和谐发展的施工理念,得到地方政府的信任和赞赏,其承建的沈阳市沈抚新城汪家馨城项目成功入选第三批辽宁省建筑业绿色施工示范工程。这对于该公司打造绿色品牌,提升企业形象,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市场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如今,当人们走进中冶东北建设的项目现场,道路两侧的太阳能路灯、图文并茂的绿色文明施工文化墙、绿草荫荫的绿化带、科学合理的标准化功能区等会映入眼帘,让人心旷神怡。而这只是中冶东北建设打造绿色文明施工所迈出的第一步,节能、节地、节水、节材,环境保护等措施以及建筑的优化设计将在更多中冶东北建设的项目里得到实施。回报社会,用担当与爱心营造家文化

2013年12月6日,正参加沈阳浑南新区两会的胡中兴,顾不上在代表驻地吃午餐,便急匆匆地赶回公司,一边吃着盒饭一边处理公司的一份有关农民工劳务费用发放问题的紧急文件……

中冶东北建设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始终牢记中冶集团“诚信社会为本、客户满意为荣”的经营理念,积极承担起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社会责任。由于该公司在沈阳的建设项目众多,当年仅五个项目部就吸收了近2000人的分包施工队伍,且主要是省内的农民工。

为确保农民工兄弟能够及时足额拿到工资,公司以会议、文件等形式多次要求各项目部对公司下拨的工程款,要首先满足农民工劳务费用需要,务必将农民工工资款落实到位。同时,公司还专门成立了由主管副总经理、总工程师、总会计师以及各职能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农民工工资问题领导小组;各项目部成立了检查小组、监察小组,每月对农民工工资发放台账进行检查,整体监控农民工工资的发放工作,监管分包队伍做到专款专用,确保不拖欠工资。几年来,公司各项目中没有发生一起拖欠工资的行为,公司的社会美誉度也因此大幅提升。

作为一家央企的带头人,胡中兴在保持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同时,还积极引领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创造社会价值,助推辽宁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社会主义核心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回报公司员工,这是央企社会责任和人性化管理的重要体现。为切实关爱公司员工,尤其是困难员工,公司对每名员工的家庭及生活情况进行了详细统计,所设立的爱心帮扶基金资助了多名困难职工,成为了公司员工互帮互助的良好平台。在施工期间,公司还会定期开展“送清凉”、文艺汇演、普法宣传、趣味竞赛等企业文化活动,缓解一线员工工作压力,在企业内部构建了温馨和谐的大家庭氛围。同时,公司始终把员工利益放在重要位置,依法保障职工权益,按时足额为员工缴纳各类福利保险,得到了有关政府部门的好评。

公司成立以来,因忠实履行央企的社会责任而受到了中央及地方媒体的广泛关注,《中国青年报》、《法制文萃报》、《辽宁职工报》、中华先锋网、中国青年网、中央企业青年网等各大媒体纷纷予以报道。短短五年的时间,中冶东北建设不仅实现了自身的快速发展,成为东北地区城市建设的主力军,同时也为地方经济建设和公益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五年来,中冶东北建设分别被授予“中国企业文化影响力十强”、“辽宁省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辽宁省企业社会责任示范单位”、“辽宁省社会公益事业优秀单位”、辽宁省“诚信经营诚信服务”企业、“沈阳五一劳动奖状”、“沈阳住房公积金缴纳优秀单位”、“东陵区(浑南新区)先进单位”、“浑南路网建设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回首凝望,中冶东北建设秉承“敬业、忠诚、团结、进取”的企业精神,坚持“诚信社会为本、客户满意为荣”的经营理念,在充满机遇和挑战的道路上求索拼搏;展望未来,中冶东北建设正站在用责任和良心创造历史的潮头浪尖,肩负起“发展绿色科技,建设百年工程”的使命,不断向“国际一流的工程项目综合运营商、城市发展一体化方案解决商”的宏伟目标迈进,在实现自身跨越发展的同时,为社会和谐和地方经济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