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区软环境缺失
成为京津冀产业转型难点访北京经开投资开发股份有限公司研究发展部总经理姜昧茗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康源
园区软环境缺失成为京津冀产业转型难点访北京经开投资开发股份有限公司研究发展部总经理姜昧茗
高精尖产业成为北京开发区的核心产业
“一根筷子容易折,一把筷子难折断”。推动区域之间协同发展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实现“一加一大于二”或
“一加二大于三”的效果。今年以来,胶着了30多年的京津冀协同发展在习近平总书记“总动员令”下,告别“纸上谈兵”,进入提速阶段。
京津冀一体化能否产生实质性进展,京津冀产业如何转移,未来京津冀地区的园区又将如何发展?带着这些问题,《中国企业报》记者近日采访了北京经开投资开发股份有限公司研究发展部总经理、中国低碳智慧园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常务副秘书长姜昧茗。
园区建设
不能只停留在硬件建设上
《中国企业报》:今年上半年,河北省的GDP增幅处于全国倒数第一。有观点认为,这与整个京津冀地区的生态环境治理有关,因为第二产业在河北的经济中占比很高。京津冀一体化究竟是“丢包袱”还是“共进退”?对此,您怎么看?您认为,河北省未来的发展出路在哪里?
姜昧茗:京津冀一体化并不是最近才提出,作为城市群发展的大命题,在与长三角、珠三角的对应中,多年来无论是政界还是学界都一直在探讨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可能与障碍。
在京津冀发展的争夺中,河北多年来都扮演着牺牲者的角色,天津和河北的竞争有余、合作不足,这也是京津冀一体化战略受质疑的根本所在。在我看来,在北京市新的城市定位下,京津冀一体化战略尽管符合发展的大势,但更重要的还在于推进京津冀一体化的具体行动中更加细节的东西,譬如,是否能够认真厘清不同区域之间的定位和发展方向,避免博弈性竞争,是否能够从制度上建立更加强有力的、责权利明确的区域协调发展机制,是否能够从城市群整体发展的角度出发,而不是从某一个城市的发展考虑去进行资源的调配和分拨。只有把这些问题想清楚了,并且落地了,河北才会有真正的发展,否则,可能永远只是大北京的一个影子,京津冀之间也不可能形成真正的支持。
《中国企业报》:园区作为重要空间载体,在产业发展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您认为园区下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什么?承接北京产业转移的难点又在哪里?
姜昧茗:我所在的北京经开投资开发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以园区开发和运营为主业的公司,身处园区行业,对产业园这个行业的发展趋势还是感同身受的。
产业园区是企业和产业落地的载体,但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园区的建设都还停留在硬件建设上面,而缺乏对园区软环境的关注。多年的产业园区开发建设经验告诉我们,只有企业发展了,经济提升了,政府满意了,园区建设者自身才能获得发展,实现利益相关方的多方共赢。2012年底,我们联合施耐德、用友、联通、北工大、北师大等32家单位发起成立了低碳高端智慧园区联盟,目的也是为了探索怎样通过新的手段来搭建平台,集合服务商、中介商,更好地、更贴近地为园区企业提供服务,助推产业集群的形成。因此,“服务”一定是当前园区建设运营以及今后很长一段时间的关键词。
对河北而言,承接北京产业转移的难点从根本上说也是软环境的缺失,产业转移绝不是一纸行政命令就可以完成。从资源、资金、人才到生活所依赖的各种软件,河北都相对不足,这导致企业不愿意往河北、天津走,硬搬的后果可能直接影响到产业的发展和企业的运营。所以,产业要转移,根子上还是要先从软环境着眼,北京这么多优质资源,能不能优先往河北、天津倾斜?这些资源,不是北京淘汰不要的产业,而是实实在在的资源,医疗、教育、行政资源……这些才是最难的。
有产有业
才是成功的园区
《中国企业报》:目前许多产业园区面临土地与劳动力、能源脱钩的可能,单一土地资源已经无法发挥产业作用。这对园区的经营提出了怎样的挑战?您认为,开发区在经营管理方式上应该进行哪些变革?
姜昧茗:这还是要回到之前的问题,关于园区软环境建设的问题,土地资源只是产业园区的载体,影响产业环境的因素更多,包括人力资源、能源、水资源、教育、医疗、交通都可能成为产业发展的瓶颈。因此,对于园区建设而言,一定是在充分考察整体大环境的前提下,进行适当的产业定位,从产业发展的角度去建园区,而不能本末倒置,园区先行。
我非常赞同综合性产业新城的提法,开发区的管理思路应该向城市管理转型。尽管以产业为核心,但必须推动城市功能的完善,城市系统的健康运转是开发区发展的最大要务。一个开发区如果只有产业没有生活,那绝对无法支撑产业最好的发展,只有有产有业,企业发展能够获得各类支撑性资源,产业集聚能够得到助力,这才是一个成功的开发区。
《中国企业报》:随着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原先需要集聚的相关产业、相关环节逐步显现出空间上的解构迹象———企业的选择余地大大提高,可以根据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在更大的空间范围进行产业链不同环节的布局。您如何看待这一现象,这将对园区的发展提出怎样的要求?
姜昧茗:最近我也在思考关于新时代下产业集群的定义,在移动互联时代,产业集群的意义可能也会随时出现变化,从仅仅依靠地理位置建立起来的集群,有可能通过线上连接,通过企业的虚拟化发展,形成新的集群关系,这也就是所谓从消费互联网时代向产业互联网时代的转移。
这种转变,对园区发展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园区作为一个地理概念,在相对小的区域内集聚了大量的企业,但这些各自分散的企业之间联系并不紧密甚至互不相通,但这并不是说这些企业之间就没有交往、交易和连接的需要,但在传统方式中,除非是同一行业的上下游,否则他们之间很难搭上桥梁。在移动互联时代,园区就有可能通过建立园区的云平台,降低企业之间的信息壁垒,在云端将园区企业虚拟化,使信息传递更加快速,使得企业间的交易和服务更加易得、更加便捷,使得园区真正从空间上的企业集聚转变成一个企业社区。这正是我们北京经开目前在探索的一个发展方向,也是我们一直倡导的低碳、智慧园区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