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5版:调查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5版            调查
 

2014年11月18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政商关系从未如此‘清白’”

反腐风暴瓦解煤焦领域“朋友圈”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汪晓东

反腐风暴瓦解煤焦领域“朋友圈”“政商关系从未如此‘清白’”

山西煤焦领域反腐风暴来得如此之快,甚至让人来不及反应。

今年2月,中纪委宣布,山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金道铭因涉嫌严重违纪违法被调查。紧随其后,山西省委常委申维辰、吕梁市原市长丁雪峰先后被调查,华润集团原董事长宋林也相继被查。种种迹象表明,上述官员落马均与煤焦领域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持续反腐背景下,一种新型政商关系正在重构———政府取消各种摊派,企业负担减轻。进入9月之后,焦煤市场开始回稳,这恰恰得益于政府和企业的“公平”合作。有专家认为,经济的飞速发展可能会造成权力寻租,但让官员与企业维持“清白关系”,持续反腐不可或缺。昔日:逢年过节收费更胜一筹

曾担任某煤矿技术矿长的姚建兵(化名)告诉《中国企业报》记者,前些时候,国家要求取消异地培训恰是时候。这也反映出国家对地方以培训为手段、以收费为目的的敛财方式的零容忍。

他介绍,在过去,煤矿各种摊派只增不减,其原因主要是对能源价值的“贪恋”。诸如,主产煤地方一个中型煤矿单单一笔培训费每年就可以达到数十万元。

这笔培训费是如何产生的?姚建兵解释,每年,煤矿领导班子中矿长以及分管技术、机电、安全、生产、调度等副矿长都要受区、市、省级有关部门的培训。不跨省培训,培训费基本可以达到1.5万元/人;如果跨地区培训,实则是旅游,费用则要达到2万元/人。

上述收费仅仅是开始。煤矿特殊工种的培训更是成为各级部门觊觎的“香饽饽”。炮工、瓦斯员、绞车司机、电工、机械类、调度等工种时常被安排培训,费用少则1500—2000元/人,多则4000—5000元/人。“这么高的费用其实只包括了培训教材、食宿、交通费等简单内容。”姚建兵告诉记者。

一位不愿具名的煤炭业内人士指出,煤炭市场火爆时,种类繁多的收费在逢年过节中更胜一筹。例如,冬至是煤矿的一个大节日,为避免主管部门对矿方找麻烦,通常会以红包的形式打发。

上述种种费用为各级主管部门提供了额外收入。但对过去火爆的煤炭市场来说,这些费用和摊派其实都不值一提。彼时,拥有能源的众多煤矿财大气粗,撬动人脉资源底气十足,因此,市场服从政商关系是企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变迁:资源红利曾被整体打包给官员

但这种局面终于有所改变,种种迹象表明,一种以将煤矿资源打包给个别分管领导的现象却悄然出现,尽管其初露端倪就被打掉,但仍让人感到心有余悸。

自2004年开始,山西矿难不断。到2007年,安全事故问责开始陡然升级,众多官员被追责,其中不乏省、市级官员。之后,山西开始大力推行煤炭资源整合,煤炭企业开始兼并重组,这样一批达不到最低产量的小煤窑陆续遭到关停。

由于煤矿管理收紧,上述政商关系开始步入绝境,但一种关系却在新煤炭秩序下悄然形成,于是,资源红利被整体打包给更高一级的官员。

今年,由金道铭开始,原太原市委书记申维辰、吕梁市原市长丁雪峰、吕梁市原副市长张中生、山西省纪委原常务副书记杨森林、山西省监察厅原副厅长谢克敏等官员陆续落马,但更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人背后的商人“朋友圈”———邢利斌、张新明、袁玉珠等一批隐蔽的富商开始渐渐被外界熟知。

煤炭业内人士告诉《中国企业报》记者,这些高官落马之前,其政商关系牢固极难打破,而原因则是煤炭企业释放出的滚滚红利和官员手里的权力变现。

山西焦煤集团白培中的贪腐丑闻仅受到了“留党察看一年,同时按规定撤销其党外职务”的处理,这与金道铭时任山西省纪委书记有很大关系。可见那时这种政商朋友的亲密程度。如今:各级部门不愿与煤焦扯上关系

新华社曾评论“朝里有人也不灵”,“出来混早晚要还,伸了不该伸的手,拿了不该拿的钱,党和人民一定会让他吐出来”。

山西的政商关系也不是铁板一块了,由官员与企业缔结的朋友圈正在极速瓦解。

前段时间,山西某主政官员由于严重违纪被调查,其参与出租车加气企业和众多驾校的传言在主政地备受市民诟病。

山西一位地级市的煤焦企业负责人曾告诉《中国企业报》记者,过去,各级部门对他们是一边摸着命门,一边迎着笑脸。如今,却像遇见瘟神,唯恐避之不及,都不愿与煤焦扯上关系。“煤炭市场持续低迷与高层的这把反腐之火让煤商与官员的关系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清白’过。”姚建兵说,这也是企业盼望已久的。

他说,过去,企业每年各项打点费用甚至达到吨煤3—5元,这给企业带来很大负担。而如今,政府扶持企业发展不讲报酬,服务企业的角色转换正在形成。“办事效率高了很多,这是政商关系真正的良性发展”。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