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2版:投资出海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2版            投资出海
 

2014年11月18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国版马歇尔计划”基建先行目标国偿债能力引发企业担忧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陈青松

“中国版马歇尔计划”基建先行目标国偿债能力引发企业担忧

王利博制图

“一带一路”规划出台在即,“中国版马歇尔计划”初露端倪。在顶层战略目标下,海外基建业务成为重中之重,这引发诸多基建公司和工程机械企业的热切关注。

不过《中国企业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由于政策尚未正式出台,加之对新兴市场及欠发达国家偿债能力的担忧等因素,不少企业观望情绪浓厚。

新一轮海外基建

投资狂潮将至

多位接受《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的专家认为,近日热议的“中国版马歇尔计划”中,基础设施建设将作为重中之重。

数据显示,近年我国工程对外承包项目逐年扩大,产值从2003年的138.7亿美元增长到2013年的1371.4亿美元。2014年上半年,对外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额810.4亿美元,分析称今年全年对外承包工程合同额和营业额有望实现5%左右增长。

《中国企业报》记者梳理发现,目前业务遍布海外市场的中国基建公司主要有中国电建、中国交建、中国建筑、中国中铁、中国铁建、中国中冶、葛洲坝、中工国际等。

著名经济学家、北京理工大学经济学教授胡星斗在接受《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版马歇尔计划”为中国企业提供了更多包括铁路、公路和港口在内的海外基础设施建设通道。

“那些拥有大量海外业务的中国基建公司、工程机械企业将首先获益,并且迎来爆发式增长机会。”胡星斗说。

财经评论家、中投顾问研究总监郭凡礼在接受《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海外基建相关企业对外投资的规模迅速增大,尤其是在新兴市场国家和欠发达国家。“在国家对海外基建的扶持政策明确之后,将引发新一轮海外基建投资狂潮”。

中国电建近期接连中标多个海外大单。据了解,“一带一路”涉及的亚太、中亚和中东欧区域是中国电建的重点市场。中国电建相关人士向《中国企业报》记者介绍,中国电建集团近日已与俄罗斯第一大水电公司俄罗斯水电集团签署了关于建造列宁格勒抽水蓄能电站等三个大型抽水蓄能项目的意向协议。

工程机械制造企业“走出去”也是风生水起。2013年我国工程机械出口额达195.3亿美元,亚洲为主要出口市场,占比为46.9%。

三一重工总裁办相关负责人杨剑在接受《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版马歇尔计划”对工程机械行业无疑具有重大机遇,尤其亚太地区更是如此。

据杨剑介绍,三一重工是全球最大混凝土机械制造商,也是中国最大、全球第六的工程机械制造商。而亚太地区是三一集团国际化发展最为迅猛的地区之一。

“作为国内工程机械龙头老大,三一有望在亚太地区迎来新一轮的增长。”杨剑向《中国企业报》记者表示,三一在亚太地区参与建设的重点项目已超过50个。

部分企业仍存观望情绪

虽然各界看好基建和工程机械企业在“中国版马歇尔计划”中的重大机遇,但记者采访多家企业发现,亦有不少企业存观望情绪。

广西柳工集团董事会秘书处工作人员向《中国企业报》记者表示,对于“中国版马歇尔计划”,仍有两大不确定性因素,“‘一带一路’政策出台后,还有一个落实的过程。至少目前还不可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至于未来企业能从多大程度上获益,目前作为我们工程机械企业来说还很难讲,不能过于乐观,这还需要在接下来的落实过程中体现”。

“如果企业和国家政策配合得好,无疑对企业来说是最大收益。”这位人士说。

中国北车集团董秘办人士也向《中国企业报》记者表示:“即使‘一带一路’政策出台,也不会很快落实到企业层面。”

“此外,处在‘一带一路’上的很多国家本身经济并不发达。”上述广西柳工集团董事会秘书处工作人员有些担忧,“以俄罗斯为例,其经济本身并不景气。虽然此次APEC会议上中国与俄罗斯签订了相关协议,但其偿债能力如何将打个问号。如果基建行业为相关国家提供了服务,到时候其偿债能力不足怎么办?”

“无论是从企业未来寻找机会本身,还是‘一带一路’上的一些国家本身经济状况而言,基建企业和工程机械企业都不能过于乐观。”这位人士说。

“以工程机械企业为例,就存在两大风险。”这位人士进一步向《中国企业报》记者分析,“一是应收账款风险,二是产品积压风险。具体来说,我们企业提供了产品,产品到了国外,就面临着应收账款的风险。此外,如果产品囤积过多,也面临着风险。”

而在郭凡礼看来,中国公司海外基建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一方面,新兴市场经济体本身的基础设施发展计划的可行性不强,导致投资收益较低;另一方面,一些新兴国家实行土地私有制,在进行基础设施过程中经常出现争端,使完工时间有所延缓。”(下转第八版)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