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科技园2.0时代:
清华横着走同济竖着走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李晓丽
大学科技园2.0时代:清华横着走同济竖着走
同属17家A类国家大学科技园之列,同济科技园在近年开启了“加速跑”。
2002年6月被国家教育部和科技部批准建设的同济大学科技园,比1993年报批的清华大学科技园起步晚了整整近十年。在清华科技园将园区向全国扩张至20余个规模的同时,同济科技园也在长三角布局了8个科技园基地,其中外地园区有3个。近期同济科技园在江苏南通又拓展了一个新园区。
为什么说清华横着走?
一个标杆,全国输出。同济大学科技园副总王永春认为,清华科技园近年的主要动作:全国乃至全球扩张,品牌异地复制输出、泛行业产业覆盖……
在前不久举行的清华科技园创建20周年活动上,新任总裁王济武也向公众介绍了清华大学20年的发展历程和布局版图。
20年间,清华科技园总共经历了三个阶段。清华科技园的第一阶段是“名企战略”,园区通过引进国外园区的先进经验,引进大量的先进的国际知名企业来推动科技创新。第二阶段是“孵化+投资”模式。在这一阶段,清华科技园的商业模式和孵化模式开始向全国范围内做推广,包括品牌输出。“在这段时间,清华科技园建立了在广东的基地、长三角的基地、西安的基地等等,也合作了很多园区。到目前为止,我们在长三角地区,从合肥、南京、镇江、常州、无锡、上海、苏州、南通、扬州等等基本上实现了全覆盖,苏州有3个园区基地,其他城市至少也有一个园区和基地,而且全部是由我们启迪控股直接投资建设运营的基地。在珠三角地区,我们也建立了广州的基地、深圳的基地,近期即将落成香港的基地,广东地区珠三角创新走廊也即将建成。其他的地区,西安、合肥、沈阳等等城市也都逐步进入。”在香港、韩国实现直接投资后,清华科技园目前进入了其拓展国际化版图的第三阶段。
作为沪上的老牌名校,同济大学科技园的“玩法”与清华正好相反。如果说清华科技园全国规模扩张是“横着走”,那么深耕产业和产业链的同济科技园则坚持“竖着走”。
同济科技园如何“竖着走”?
常熟同济科技园可以说是同济科技园“竖着走”的第一片正式“试验田”。
占地23亩,投资3亿元,一栋5A甲级写字楼,一栋酒店服务式公寓,2012年奠基,2014年建成对外招商。“压力有,但不大。”王永春介绍,截至10月,一份由常熟市政府制定的
《常熟引进双创人才的优惠政策》目前已经吸引了包括机器人项目、水域治理、LED、新能源、度量衡、绿色建筑等在内的20多家企业落户。
“七上八下,七层被人挑走了,我就选了17层。”兄弟集团的胡霞带着一项LED领域的专利来到常熟科技园落户并逐级向上申报在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项目,目前已通过第二轮面试环节。贝尔股份的裴嘉阳带着一个机器人项目也在常熟同济科技园选了一层,打算研发一批机器人解决林火或地震灾害中人员无法进出现场的难题。承建了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水域建设的北京万方程科技有限公司的董事长沈承秀则选了18层,与另一位做建筑绿化的企业做了邻居,她则带了水域治理方面的专利技术进驻园区。
“由于省、苏、常三地政策可叠加享受,最高可以到手900万元的补助。”同样是常熟同济大学科技园总经理的王永春给进驻企业算了一笔账。
试水四线城市
首个试验田,为何选择一座四线城市?经济实力、政策资源、服务能力,这是同济科技园外扩选则常熟的主要考量因素。
在刚刚出炉的中国百强县榜单中,常熟位列第三,虽居四线,经济实力无须质疑。据王永春介绍,常熟同济科技园是由校地两方合作的项目,常熟政府占股40%,同济科技园占股60%,共同出资1.09亿元合资成立公司。建设、招商和运营团队由同济大学派出。项目处于常熟南部新城核心区域,紧邻美丽的昆承湖。
即便招商不愁,但申报企业均可享受三年免租金,科技园自身靠什么活?
常熟同济科技园企业服务部的负责人姚伟向搜狐焦点产业新区记者介绍称,由于为“校地合作”,常熟政府会首先拿一部分补贴给到科技园。在上述常熟人才补贴政策中,企业一旦申报成功还能获得园区层面的200万元补贴。另一方面,当地政府会回购部分写字楼用于免费提供申报成功企业的办公场所。
有了政府站台,用地合法,政策优惠,同济科技园把更多的心思放在了“产业级服务”的培育上。
在王永春理解的三个园区服务层面中,常规性平台服务在几乎所有园区都得到了普及,同济科技园“竖着走”的核心在于“垂直+聚焦”。
“你能帮企业带来最直接的订单,这个对企业来说是园区服务中最有价值的。如何帮他们拿到订单?我们科技园在这方面下工夫,整合更多的资源来为企业服务。”而这些资源包括同济大学既有的师资力量和专业优势,线下的行业培训和沙龙活动也成为一种手段。而同济科技园做得最多的还是对企业的定制化服务,一对一解决企业的需求。这就是王永春所认为的产业服务能力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