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2版:大势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2版            大势
 

2014年11月11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吴维海:别让自贸区成为获取优惠政策的幌子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王莹

吴维海:别让自贸区成为获取优惠政策的幌子

第二批地方自贸区即将获批的消息,让各地申报自贸区的热情被进一步点燃。据了解,四川成都、安徽合肥、宁夏银川、辽宁沈阳等地正纷纷着手设计自贸区方案。那么,如何看待自贸区热这样一个现象?自贸区究竟该有怎样的运作机制?建设自贸区的风险在哪里?又该如何防范?对此,《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了中国人民大学企业管理协会理事长吴维海。

《中国企业报》:如何看待自贸区热这样一个现象?

吴维海:自贸区热一方面体现了各地要扩大开放的信心和勇气。各地积极争取自贸区建设,主要目的是通过自贸区的设立,探索改革经验,争取国家政策,突破发展的政策制约,提高外资引进的规模和效率,同时,提高中国经济发展的活力和质量。

但另一方面,很多地方仍然以为设立自由贸易试验区本身就是为了争取优惠政策。比如,自由贸易区一般具有企业经营自由、货物流动自由、人员进出自由、金融外汇自由等基本特征;而政策优惠更是包括土地使用优惠、区内加工制造的产品免缴增值税等。但我认为争取优惠政策只是其中一个方面,但不是唯一的方面。一般来说,国家和地方政府会给予一些优惠政策,这对于完善、优化自贸区的投资环境,聚集优势产业和技术,吸引人才等是非常有利的。但我觉得如果仅仅是争取优惠政策的想法,就可能会误导自贸区的发展方向。它不应该仅仅是一个政策优惠区域,更应该是体制创新的区域,深化改革开放的特殊区域,应创造深化改革开放的经验,从而最终在全国能够得到推广并规范市场经济的运作机制,最终对当地的产业转型、品牌提升、资源整合、土地开发等都要有积极的带动与促进作用。

《中国企业报》:您觉得自贸区究竟该有怎样的运作机制?

吴维海:我认为自贸区的管理机制创新应该对原有的管理模式和发展思路带来新的启发和新的提升,与此同时转变与拓展地方政府、企业管理者的视野和理念。企业通过自贸区业务与项目落户,积极引进外部投资者,可以优化已有的管理思路和机制,提高管理效能,改进市场运作模式,提高综合竞争力。政府通过自贸区设立,有助于更好地运用手中的权力,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中国企业报》:在您看来,上海自贸区存在哪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这些经验如何在其他自贸区复制?上海自贸区又存在哪些问题?其他地区的自贸区如何避免这些问题?

吴维海:上海自贸区的建立将对贸易物流、加工制造、配套服务设施、基建地产等行业产生积极影响。其他经济区可以借鉴上海自贸区的实践经验,积极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和现代物流业的发展;而上海自贸区的建立将为长三角地区经济的发展起到推进作用。从产业结构优化来说,上海自贸区的成立有利于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化,提升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同样,各地区应该研究上海自贸区的发展经验,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进行招商引资等政策设计与资源匹配,提高产业发展的效率和质量。此外,上海自贸区对未来自贸区在全国大范围内的扩大提供模板式的法律构架、政策规范和运作流程,将促进新一轮基于改革红利的中国经济增长。

但是上海自贸区也存在产业政策出台不够全面、产业聚集的技术含量和总体规模以及金融改革的品种和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自贸区政府和企业创新思路和做法不够丰富等问题。(下转第六版)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