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产业集群的典型性衰败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钟文
一个产业集群的典型性衰败
作为我国汽摩配重要的生产基地———浙江瑞安市,正面临着汽摩配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苦于没有土地无法在当地扩张发展而被迫出走他乡的尴尬局面。
瑞安是“温州模式”的发祥地,早在上世纪70年代,瑞安人就开始了汽摩配的生产经营,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成为我国重要的汽摩配生产基地。2003年,瑞安市被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授予“中国汽摩配之都”,成为瑞安市对外的“金名片”。
随着经济的发展,瑞安汽摩配企业从最初的几家发展到现在的数千家,产值达数百亿元,成为地方的支柱产业。然而,有限的土地资源难以承载如此众多的企业,“一地难求”已成为阻碍企业发展的瓶颈。在这种无奈的选择下,一些企业只好远走他乡,尽管这里聚集着最为成熟的产业集群,巨大的资金流、人才流。“现在小微企业要获得土地基本不大可能。”一位行业人士对记者如此肯定地回答。
燎原之火换来群星闪烁
瑞安塘下镇韩田村是瑞安汽摩配的起源地。
韩田村党支部书记陈茂东告诉《中国企业报》记者,70年代初期,韩田村的陈安静等11个村民就筹集资金3000余元合股创办了“五七”文具厂,但效益不是很好。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们接触到汽车的仪表灯和闪光器样品,据说这类产品容易制造利润可观,遂转为生产这类汽车配件。至此,韩田村诞生了第一家汽摩配企业,标志着瑞安开始了汽摩配行业的新征程。
1973年,随着汽车配件企业的兴起,特别是可观的经济效益,越来越多村民要求入股,并纷纷到企业当工人学技术,到1997年,该厂一共有100多个股东。但这种吃大锅饭的弊端也日益突出,工厂发展受到制约,效益也越来越差。(下转第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