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22版:中国国资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22版            中国国资报道
 

2014年11月4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依法治国背景下
国资监管该如何推进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赵玲玲任腾飞

依法治国背景下国资监管该如何推进

十八届四中全会刚刚闭幕,依法治国已然成为社会的主旋律。有舆论指出,我国政府之所以高调地推进依法治国,一方面是为了打破部门以及地方的保护主义,一方面则是为了加强反腐,为下一步的经济改革与经济转型扫清障碍。

其实,去年三中全会提出的“改革60条”,司法改革就已被置于改革的优先顺序,并为国资监管罩上了一层“铁布衫”。如今,距三中全会已经时隔一年,以管资本为主的国资监管究竟取得了哪些成效?国资委这种以巡视以及监事为主的制度创新起到了什么作用?国资的控制力与活力之间如何取得平衡?对此,我们采访了国务院国资委研究中心主任助理王志钢、清华大学战略新兴产业研究中心主任吴金希。 国务院国资委研究中心主任助理王志钢清华大学战略新兴产业研究中心主任吴金希话题一:以管资本为主的国资监管成效如何?

《中国企业报》:据了解,关于四项试点改革的六家央企试点方案已经上交给国资委审议,目前有何新进展?近一年来,以管资本为主的国资监管取得了哪些成效?

国务院国资委研究中心主任助理王志钢:关于四项试点改革,社会各界一直广泛关注。这场改革,是一个没有范例可以去学习的改革,都需要创新,因此,大家要认识到它的复杂性和长期性。自试点企业名单公布之后,试点央企都在积极地制作相应方案,并已上报给国资委。目前,国资委就四项试点工作和方案,正在进行深入的研究推进,寻求落实的方法。在此过程中,可能会对一些问题的认识,需要斟酌和研究,尽管有一些方案批了,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还要进行适当的符合经营情况和环境的一些微调,还得有一个过程。

在过去的一年里,国资监管取得了一定成效,尤其是管资本和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首先在对概念的理解上有了一定的转变。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强调要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要想既不干预企业正常经营又管到位,关键是分界线的认定,应该围绕一企一策的方式去研究这个分界线。这一年来,国资委在这个问题探讨上正在不断深入、不断明确。其次就是央企在观念上不断地深化。除了试点企业在积极地制作方案外,非试点的企业也在积极地推进,比如说,中石化今年在销售这块通过增资扩股的方式让出了30%的股份,而且在董事会设置上,确定为11名董事,中石化只派出4位董事。从这个案例设置上可以看出,这种管资本的方式更加市场化。再一个就是监管和运营分得更开。国资委管理中央企业一直都在强调监管和运营分开,即落实政企分开。就目前来说,国资委主要负责出资人相关事项的监管,运营基本是按照市场化的方式推进,正因如此,大家都说中国在本世纪初的国有资产管理模式的探索是成功的。

清华大学战略新兴产业研究中心主任吴金希:十八大以来,我国积极探索改革国资监管新方式,出现了一些新动向,国资运营公司就是一个值得肯定的发展方向,比如9月份中石化出台的“混改”方案和未来发展思路,就有很多可圈可点的地方。

但是,国资监管的体制、机制建设仍任重而道远,需要继续深化综合配套改革,例如,混合所有制改革还要完善方案、大力推进,新成立的若干国资运营公司本身的监管和运营体制也需要不断探索、完善发展,最终目的要建成富有活力的现代企业治理体系和现代管理体系。国有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的制度改革和管理现代化是前无古人的事业,改革建设永远在路上,不会一劳永逸。

当前,几家央企试点方案也正在讨论,未来国资委要出台若干指导性意见。当然,各央企所处的行业不同,发展背景也千差万别,监管改革和国资运营体制恐怕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企一策,逐步推进。话题二:巡视、监视制度有哪些创新?

《中国企业报》:今年4月至7月,国资委巡视组就多家中央企业进行了巡视。近日,国资委巡视工作领导小组又对巡视反馈以及整改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巡视工作一直在积极进行中。您认为,国资委这种以巡视以及监事为主的制度创新起到了什么作用?

国务院国资委研究中心主任助理王志钢:国有企业是全国人民的企业,国资委作为国有资产出资人代表,自然应该当好这个看门人,做好监视与巡视的工作。比如说最近的国企反腐,就与巡视以及监事工作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我们派巡视组去进驻企业,不只是为了看住国民的资产,也不是单一的监督,而是要发现问题,从企业发展的大局做好引导和服务,进而改进企业的经营效率,使企业为全体国民更好地创造财富。

通过上半年的巡视,国资委及时发现了央企中存在的一些国有资产处置、工程建设、资金拆借等领域违纪违法行为的一些问题,并迅速地做出了一些反馈,督责央企做出了一些整改,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此外,通过巡视组的巡视以及日常监督,我们及时发现了企业经营管理等方面的一些问题苗头,并迅速地、有针对性地开展跟踪监督检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企业加强了风险管控,把问题扼杀在萌发阶段。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震慑作用,通过有效的巡视,维护了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企业持续健康的发展。这里我想讲个我调研的小事情,我前些日子去东方希望集团调研,他们在下属企业入驻了一个监察室,直接向集团负责,在入驻企业全方位答疑解惑企业的各种问题,纾解了矛盾,改进了工作,威慑了违规违法,企业效率得到提升,工作氛围得到了改善,职工的干劲集中到企业发展上来。人家民营企业的这种做法值得国有企业借鉴,目前的巡视就是一种积极的探索。

清华大学战略新兴产业研究中心主任吴金希:首先,巡视和监事制度不是什么制度创新,过去就有,形式不同而已。当然,当前的巡视制度对反腐败和企业违规行为起到了一定的震慑和抑制作用,但是巡视过后可能会出现反弹。激发国有企业的活力、动力和自我约束力需要建立长效机制。

其次,最近国有企业暴露出来的问题也对过去的巡视、监事制度的有效性提出挑战和疑问,中石油窝案自不必说,现在正“热火朝天”的一汽窝案也让人备感痛心,号称红色国企的“一汽”的问题似乎积重难返,问题不小,其实是中纪委巡视组发现的,从某种程度上也说明我们过去的国资监管体系的失效和失能,很多问题现在还不便过多谈论,但是,这方面的教训确实触目惊心。

结合十八届四中全会建设法制社会的精神,我们应该从一个个大案要案中总结经验教训,打牢国资监管的体系基础,警钟长鸣。话题三:如何平衡国有经济的控制力与活力?

《中国企业报》: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到,要实现国有资本保值增值,进一步增强国有经济的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在您看来,我们目前的国资监管,如何能在国有经济的控制力与活力之间取得平衡?

国务院国资委研究中心主任助理王志钢:我认为,一方面需要管住我们行政的这只手,一方面又不能推卸有关的行政责任。以混合所有制为例,我们发展混合所有制的目的呢,就是为了增强企业的活力。而发展混合所有制就需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方式去运行,由股东选派董事,由董事在董事会上按照法定的程序贯彻股东的意志,一旦董事会决策之后,就由经理层去具体贯彻运行,这种具体的运行就需要按照市场化的方式,在运行中体现控制力。如果在此过程中掺杂了行政的方式,活力肯定会受损,所以我们如何管理我们行政的这只手就非常重要。

但是,与此同时,我们不要忘了国有资本是全国人民的财富,所以我们在监督上需要有一个全覆盖,不能够放弃这种监督的责任。总体来说,就是每一个环节都要分清楚自己是干什么的,责权利要对等,否则,企业就会失去活力,控制力自然也会受损。我想勾勒一个模型,国有经济和市场经济结合能否成功,关键看转换,就是行政意志向市场行为的转换,转换好了就有活力,也有控制力了,否则不行。比如,在排球比赛场上,一传要想方设法为二传创造好的条件,体现意志;二传要根据双方球员站位和能力(市场和资源)组织进攻,是正传还是背传还是吊球。这个决策既有一二传的默契,更多是对“市场”的判断。出资人有些像一传,董事会更像二传,一传和二传默契了,但又不干扰二传,二传根据一传的“意志”,再结合“市场”和“资源”组织好最适合的进攻,活力、控制力就都出来了。

清华大学战略新兴产业研究中心主任吴金希: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国有经济增强活力、控制力和影响力的问题,三者并不矛盾,例如,当前一些企业试点的资本运营公司就是一种很好的探索,通过混改,集团公司能够在资本层面控制更多社会资本,在产品和产业层面放开竞争,实行混合所有制,活力得到提升。这样,国有企业既提高了控制力和影响力,微观环节的活力也得到大大提升,二者实现了动态平衡。

当然,十八大不仅强调了国有经济的活力问题,还提出了民营经济的活力和全面深化市场改革的问题,我们在强调国有经济的活力、控制力和影响力的同时,要完全准确把握十八大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精神,我国改革发展的总体方向是通过全面深化改革,释放制度红利,让一切创新要素涌流,实现全要素全面创新,打造完善的市场治理体系,实现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促进我国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因此,除了国有经济本身的控制力、活力和影响力的问题之外,还要强调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的平衡协调发展问题。

国有经济的活力和控制力的发展不能以损害整个市场的活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代价;反过来,国有经济也不是洪水猛兽,也不能为了发展民营经济而削足适履,限制国有经济发展,它们都是平等的市场主体。中国是一个发展很不平衡、潜力巨大的发展中大国,未来面临很多挑战和问题,例如,抓住发展机遇的问题、地区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国际竞争问题等,这些问题千头万绪,很多方面既需要民营经济的活力,又需要国有经济在关键时候发挥中流砥柱的作用。

当然,随着经济发展,以及市场体制改革的完善,市场的决定作用会越来越显著,国有经济的角色也会逐渐演变。展望未来,国有经济应当更多地充当公益性“经济平台”的角色,亦即在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经济基础和关键产业环节提升控制和影响力,而在竞争性环节逐步让位于各种竞争主体,通过竞争促进全社会的经济繁荣。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