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21版:中国国资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21版            中国国资报道
 

2014年11月4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如何平衡国有经济的活力和控制力?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孟书强

如何平衡国有经济的活力和控制力?

混合所有制大概是今年国企改革领域最热的词汇了。无论是中央层面的改革试点,还是地方版的国资改革方案,混合所有制改革都是其中当之无愧的重头戏。尽管表述不完全相同,但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无一例外地出现在了各种版本的改革方案中。究竟该怎样通过混合所有制改革来增强央企的活力、控制力和影响力?在发展过程中如何处理好活力和控制力之间的关系?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即将满一年的时候,有必要重新回过头来重新思考一下这个问题。这不仅有利于审视这一年央企改革走过的路,总结经验,也有利于为下一年更深层次的改革铺路。

通过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增强央企的活力、控制力和影响力,言外之意实质上就是目前央企的活力、控制力和影响力仍不够强,或者说还没有达到理想的目标。今年首次坐上世界500强探花宝座的中石化的老总傅成玉就曾坦言“中石化不缺钱,缺的是活力”,中建材的老总宋志平也曾经提出过一个公式“央企实力+民企活力=企业竞争力”。虽然和傅成玉的话不尽相同,但其实归结起来是一个意思,即在实力上民企不如央企,在活力上央企不如民企,只有两者各取所长,才能国民共进,互利共赢。这也是不少巨无霸央企频频向民资伸出橄榄枝的重要原因所在。

现在的问题是到底什么样的央企才算有活力?究竟该如何通过混合所有制来增强央企的活力?如何保证在提升活力的同时,不丧失控制力,在提升控制力的同时不影响企业的活力?进一步厘清这些问题,可能是继续深化改革,达到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目的的前提。

怎么才算有活力?对于央企来说,就是央企作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通过企业自身素质与外部环境的交互作用,使企业经营者和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及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在市场竞争中呈现出良性循环的自我发展状态。能够做到这些的央企应该说就是有活力的。

那么究竟该通过怎样的改革来让央企进入这种活力四射的状态呢?混合所有制改革是必然的途径,但也并非一混就好,一混就灵。民企的成功经验拿到国企不一定就能立马见效,不分青红皂白的拿来主义反而可能让原本就活力不足的央企无所适从。因此,问题不在于是国企来混合民企,还是民企来混合国企,问题的根本在于通过混合所有制的途径实现公司真正的市场化治理,提升央企适应市场的能力。只有建立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一整套体制机制,才能叫充满活力,才有可能充满活力。事实上,只有解决了活力的问题,才能谈控制力和影响力的问题。活力问题不解决,谈影响力和控制力恐怕只能是一厢情愿。而只要解决了活力的问题,控制力和影响力的问题也就自然而然地解决了。

控制力也是一个很容易被误解,并产生模糊认识的问题。怎么才算央企有控制力?简单说,就是在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关键领域和行业,必须国有控制。但是这种控制主要表现在资本的控制力,而不是资本存量。这也是通过发展混合所有制来增强国有经济的影响力、控制力的重要原因。原来的国有股份没变,但是饼做大了,控制力和影响力自然就增强了。

怎么来实现这种控制力和影响力呢?增资扩股,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把蛋糕做大是目前不少企业的选择。中建材在这方面有很好的经验。从资本构成来讲,中建材的社会资本和股民占有60%的份额,国家占有40%的份额,但正是这40%的份额,扩大了央企的控制力和影响力,也给央企带来了活力,最终实现了央企和民企的包容性增长。

这就牵出一个问题,发展混合所有制,混合后国资民资各占比多少,才能实现活力和控制力的统一?这不仅仅是谁混合谁的问题,也是混合能否既带来活力也不伤害控制力的问题。这个问题已经严峻地摆在我们面前。如何在提升央企活力和控制力之间找到平衡点,建立起一套真正适应市场的体制和机制,或许是眼下最当紧的问题。(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生)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