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五水共治”在行动水乡苍南初显成效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林阿英本报记者任日莹
浙江“五水共治”在行动水乡苍南初显成效
地处浙江省“南大门”的苍南县,背山靠海,自古以来老百姓居于河边,行于水上,生活起居与水息息相关。然而,随着近年来经济建设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苍南水环境状况一度令人担忧。今年,自浙江省委省政府提出“五水共治”重要决策以来,苍南积极响应,认真贯彻落实“以治水为突破口,打好转型升级组合拳”的决策精神,紧紧围绕“五水共治”建设美丽浙南水乡的重大战略部署,着力打好“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组合拳,并紧密结合当地实际,全面开展治水工作。据了解,苍南计划全年投资26亿元,再现水清岸绿的秀色苍南。治河里污染,更治岸上根源
在苍南县龙港镇河底高河两侧,记者看到一旁的挖土机正在运作,一辆辆卡车运来建筑材料,又将各类垃圾不断运走,对河道进行垃圾清理,在来来回回的运送中,曾经的脏河臭河面貌逐渐焕然一新。记者了解到,不仅在龙港镇,今年以来,苍南县积极开展黑臭河垃圾河排查工作,对县域河道展开了全面的排查和核对工作,累计46条黑臭河垃圾河,其中黑臭河28条、垃圾河18条。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2014年列入苍南“两河”整治河道共32条,其中黑臭河14条、垃圾河18条。截至目前,18条垃圾河已全面完成整治任务,14条黑臭河共16.6公里已整治完成12.3公里。
为了更快速完成两河整治作战,苍南县专门组织测量技术力量对全县46条黑臭河垃圾河进行实地定位测量,将测量数据输入全县水系图,明确具体地理位置,形成较为完整的两河整治作战图,并委托市水文站对整治河道进行每月的水质监测,跟踪水质治理情况,建立河道水质数据库,一河一策,制定有针对性的治理方案。在对两河进行清理的过程中,苍南县还计划完成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和县域污水管网工程建设,并将整改提升重污染行业,建成卤制品园区、印染园区、电雕园区等三大产业集聚工业园。多种措施并进,真正实现不但治理河里的污染,更预防在岸上的根源。协同作战,打响全县“治水战”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这样观念的引导下,苍南社会各界协同作战,打响全县“治水战”。
如今,记者走访苍南县的许多河道旁,都竖立着一块河长公示牌,据了解,苍南全县的1970条省、市、县、乡镇四级河道全部实行了“河长制”,其中82条省、市、县三级河道在河岸显要位置设立河长公示牌,更好地实现了河道范围内污水无直排、水域无障碍、堤岸无损毁、河底无淤积、河面无垃圾、绿化无破坏、沿河无违章的“七无”目标。苍南全县78条县级河道分别由县四套领导班子领导担任“河长”,实行“一对一”结对管理,对联系挂钩的河道治理负总责,明确职责分工,实行河道治理责任捆绑。
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协同合作为苍南治水行动谱写出了一幅和谐画面。在苍南县委、县政府的发动下,各乡镇、全县企事业单位、广大干部群众积极组织开展“我爱我家五水共治”捐资活动。“目前总捐资8384万元,全部到位,其中2月25日在县‘两会’开幕式上,企业、回归苍商等社会各界人士当场捐款7780万元。”苍南县治水办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从社区宣传、河面打捞到保洁监督……在苍南县各个乡镇,全民参与热情高涨,环保意识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五水共治”的志愿活动当中,争当治水的宣传者、践行者、捍卫者,共同为治水出钱出力。再接再厉,将“五水共治”进行到底
在治水工作稳步推进的过程中,苍南也面临“大量污染企业转型升级,产业集聚难度大;低小散畜禽养殖治理难以短时间完成”等问题。为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苍南县出台“五水共治”各实施项目资金补助政策,缓解乡镇工程建设资金投入不足的矛盾。政府的补助只是一部分,为了长远发展,苍南县政府吸引民资参与到“五水共治”的行动中,政府建立了完善的投融资机制,以政府财政投入为引导,整合资产,打造治水融资平台。那么,如何加强舆论监督?用监督宣传倒逼转型升级?记者了解到,在《今日苍南》、《苍南新闻》等公众媒体均有开设“曝光台”栏目,对“治水”难点进行曝光监督,并对曝光后工作进行跟踪、回访,加大力量对各项目的检查指导和督察推进,及时提出整改意见,确保各项工作真正得到落实。
在《苍南县“五水共治”建设美丽浙南水乡总体规划》中可以看到苍南“五水共治”建设美丽浙南水乡的实施方案:近期(2013—2015)年实施项目35个,投资76亿元;远期(2016—2020)年实施项目19个,计划投资47亿元,下达了2014年实施项目建设计划,计划投资26亿元,同时落实了每个实施项目的具体牵头单位和责任单位。
我们看到,苍南正在打响一场轰轰烈烈的“五水共治”保卫战,苍南人民在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