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是企业在漩涡中等着人“推一把”就能上岸,一边是政府捂着“过桥资金”不松手。都说政府能四两拨千斤,但企业就是可望而不可及。
“失联”企业家重现江湖启示政府作为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江金骐
“失联”企业家重现江湖启示政府作为
一个碗不响,两个碗叮当。这句老古话,在一个名叫朱林寿的企业家身上再次得到了印证。
原籍安庆的朱林寿,在当地名气一般,但他经营的五千年文博园,却跟黄梅戏一样家喻户晓。这个项目不仅是当地的文化名片,也是一个计划投资60亿元的旅游项目,但是,就在二期工程即将上马的关键时刻,朱林寿于10月5日失联,直到10月18日,朱林寿又现身了。
现身缘于市县两级政府愿为当事人提供“过桥”式帮助。而这种帮助,对有类似遭遇的企业家来说,无疑是渴望得太多、久违得太多。
民营企业望“钱”兴叹肇始于东部发达地区,接着在内陆和中西部地区也快速蔓延。企业闹“钱荒”,给企业和企业家造成的冲击之大,只须看看媒体对那些老板们的笔下描述,先说是“闭门谢客”,再说是“玩蒸发”、“路跑跑”,接着又以“失联”等黑色的幽默总而概之。当然,伴随着这个过程,企业老板大多都按照同样的路径,做着几件同样的事:向银行借贷、问朋友借钱、通过联保再向银行借贷、不得已转向政府求援。悲催的是,企业所做的这些努力绝大多数都是无功而返,最后,导致的最严重结果,要么是“路跑跑”,要么是“楼跳跳”。
长期以来,民营企业不仅仅是融资难,还贷也难,这两点一直是困扰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当企业费尽周折,从银行“搞”到融资后,很快就面临着还贷问题。按照现在的“惯例”,银行给这些企业放贷,账期一般都以不超过半年为限,也就是说,在贷款到期时,企业必须先还后贷,而刚有半年缓冲的企业,往往生产、经营、资金周转等“正憋着劲”,此时此刻,如果依靠自身还贷,只能限产限购,生产和经营因此势必大受影响。高压之下,于是就有了“民间贷”、“高利贷”、“短倒贷”等等名目繁多的拆借形式。
惜贷也好、断贷也罢,银行行为体现的是商业的基本思想,商业又体现什么?是“为人民服务”!银行作为国家的金融机构,为人民服务、为企业服务责无旁贷,但银行作为企业,追求商业利益也无可厚非。政府则不一样,在化解企业融资和还贷的难题中,政府就该将“为企业服务”写在明处、落到实处。
“写在明处”的不少了,国内有许多地方政府,都说要将政府的作用落到实处,例如济南市,自2010年起,市财政每年拿出1亿元额度的中小企业过桥资金,专门用于“借新还旧”的临时周转,但令人遗憾的是,政府为企业准备的“过桥”资金,多数都卡在“临门一脚”上,尤其在2014年以来,虽然需者无数,但一笔没放。
有钱不放,这就是问题了。
对此,有记者探寻个中缘由,说是过桥资金的发放,牵涉到财政局、经信委、信用担保中心、经办银行、贷款银行等等部门。企业要想使用过桥资金,先得由银行出具承诺函,而开具承诺函,分行支行都无权,需要先报总行批复……不必再说了,有好想法、好政策,就是难有好结果。相比之下,同是山东省的另一个城市威海,在过去三年里,已累计向企业提供过桥资金超过百亿元,没有一笔出现风险,有效解决了多家企业的资金难题。
都说商机稍纵即逝,搞企业就怕“折腾穷”。按照专家的说法,现阶段企业出现的资金困局,多半是受货币调控、企业升级、市场转型等客观因素的综合影响,换句话说,政府不可能,也没有能力去救所有的企业,但对那些根基是好的、信用也没问题,而且自身有盈利能力的企业,政府应该而且及时用好用足“过桥资金”,提振士气、亲和民众。就像朱林寿,这次他能背着沉重的压力演绎一出轻喜剧,一是由于当地政府对企业、对项目、对企业家本人的看好与信任,二是政府借此,或有稳定人心之用意。
政府做的也许只是个“样板”,但对受助企业,确实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更重要的是,表明的是政府的态度,树起的是企业家信心。反之,企业家的信心倒了,企业就彻底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