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4版:法治中国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4版            法治中国
 

2014年11月4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反腐洗礼下高端商业回归理性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郝帅

反腐洗礼下高端商业回归理性

随着中央反腐利剑频挥,反腐风暴席卷社会各个层面。《中国企业报》记者调查发现,北京一些高端商业在遭受反腐风暴洗礼后已挤出往日泡沫,逐渐回归理性状态。量与价齐跌

10月22日,北京市王府井百货大楼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各种高档白酒的售价纷纷大幅度下跌。53度茅台的售价已经从最高的2300元跌落到了现在的1000元之内,跌幅超过50%;15年茅台的售价从之前的9999元跌落到了现在的5000余元;52度五粮液的价格则从1300元左右跌落到了现在的700元。

但低廉的价格并没有促进销量的上涨,在刚刚过去的中秋和国庆阶段,来买高档白酒的人比以前少了很多。“总的来说现在的销量也就是原来的50%左右”。上述工作人员表示。

而在香烟柜台,记者得到了类似的回答:“来买烟的比以前少了将近一半,特别是以前很多单位来买,现在没有了。”

在走访过程中,记者发现了一位用成捆现金购买商品的顾客,其旁边服务的售货员一脸兴奋地对记者说:“以前这样的顾客挺多,一买就是几万元的;现在基本上是凤毛麟角了,有一个很不容易。”

上述工作人员说:“这样买东西的大客户基本上都是私企的人,也都是自己用。现在查得严,不仅以前用支票结账大量购买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连买了高档烟酒或保健品送礼的都没了。”

随后,记者又来到了位于北三环的双安商场,在这里的某高档户外用品专柜,工作人员对记者表示,现在的消费者“看的多买的少”,持购物卡消费的少之又少。

“黄牛”渐末路

反腐,使得商业回归理性,也使之前一些不合理现象被扫除,而依附于高端商业泡沫的“黄牛”就是这样一类。

郭大姐是一位长期混迹于双安商场的“黄牛”,面对以消费者身份出现的记者,她并不避讳自己的“黄牛”身份。令她担心的,倒是其所处的行业生存环境已经越来越差,甚至已见末路。

“‘黄牛’这行已经越来越不好干了,我正在考虑转行。”郭大姐向记者表示,“黄牛所能挣到的钱,就是差价,无论是低价收来购物卡后再加价卖给顾客,还是利用活动时的‘返券’变现,但是现在这差价实在是太难挣了。”

“以前管得松,购物卡很多,我们就能以相对低廉的价格买来,当时8折就能很容易地买到,甚至有7.5折的时候。”郭大姐说,“但现在管得严了,人们手里的卡就少了,买卡的价格也就相应贵了起来,9.5折就是便宜的。这样一来差价就微乎其微了,如果没有‘返券’等活动,这买卖根本就没法干。”

记者发现,为了生存“黄牛们”也在升级着“服务”手段,但效果似乎并不好。

在另一家商场的某高档腕表专柜,记者遇到了一位主动来搭讪的“黄牛”,当记者以没有带现金为由拒绝时,该“黄牛”表示他有移动POS机,无论多少钱的商品都可以由他先买单后再用顾客的银行卡在他所携带的移动POS机上刷卡消费。但该黄牛表示,虽然提供了这种升级后的便捷服务,但效果并不好,生意越来越不好做了。

事实上,今年以来,北京警方加大了对“黄牛”的打击力度。对于“黄牛”来说,末路似乎渐行渐近了。

规范兼理性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以前对“黄牛”存在并不在意的商场,开始规范管理甚至清理这些不速之客。

在北京市王府井百货大楼采访期间,记者发现“黄牛”数量比以前少了,并且没有了之前当着售货员就与顾客搭讪的理直气壮。相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以前购物卡的销售也是百货大楼的重要销售来源,现在这方面规范了,拼的就是服务。把“黄牛”清出,也是对购物环境的净化。而纯粹的市场竞争带来的只有好处,更能体现商场的实力与优势。

而在双安商场,记者走访期间正逢售货员开会,一位刚刚开完会的售货员告诉记者,开会就是要求规范管理,遇到“黄牛”搭讪顾客要阻止,并且还为此设置了巡视员。

记者同时发现,在企业规范自身的同时,消费者也在趋于理性。

粤菜领导者之一、北京大三元酒家相关工作人员向记者表示,以前也有一些预付费卡,而持卡消费的客人大多“财大气粗”,无论是否能吃完都要菜品摆满桌子,几百元一份的名菜“佛跳墙”更是每人一份。而现在,来此消费的食客基本上都是自己买单,在享受美食的同时不忘节俭,“光盘”的情况比比皆是。

而一些之前主打高端牌的企业,随着消费回归理性,已经开始转型。

位于元大都遗址公园内、之前主打高端餐饮的泓盛花园酒楼,就开始了转型,连名字都换成了更为接地气的泓盛湘菜。而改变的效果也是立竿见影,该酒店相关工作人员向记者表示:“人们在渐渐转变消费方式,没转型前客人已经很少了,改成大众消费的泓盛湘菜后,明显客人多了很多,服务员经常不够用。”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