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成外储货币
机遇挑战并存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时飞
人民币成外储货币机遇挑战并存
自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人民币国际化”已经从口号演变成现实操作问题。2009年4月8日国务院正式在上海市和广东省广州、深圳、珠海、东莞4城市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这是人民币国际化征程迈出的关键第一步。在这之后,尼日利亚和白俄罗斯率先将人民币作为其外汇储备货币。延至2014年,英国业已决定在2016年将人民币作为其外汇储备货币,同时,欧盟也开始考虑要否将人民币作为其外汇储备货币。种种迹象表明,人民币从一种投资货币演变到储备货币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这是对中国自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在国际经济危局中所扮演的负责任大国的角色的正式认可,也是国际对人民币作为主权货币所具有的稳定性和储值价值的充分认可,它也象征着中国经济在过去三十年的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建设战略导引下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已经被世人所肯定。
成为他国储备货币,意味着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和高效率的经济产出、成熟开放的金融体系、负责任的货币发行体系,这几方面前提条件,如果缺乏其中的任何一项,将会使得某种作为他国储备货币的本币,成为诱发全世界经济、金融危机的重要诱因;不仅如此,如果没有上述条件作为支撑,本币在成为他国储备货币之后,也会反过来危及本国经济体系的健康、金融体系的稳定和安全。
在这个意义上来说,人民币成为他国外汇储备货币,可以说是对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巨大献礼,成为中国进一步加速和完善经济建设和发展的重大推动力,因为它使得中国在国际货币利益分配体系中不再居于从属地位。但反过来看,它也对中国现行的金融制度和货币发行制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并对未来中国的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路径选择产生深远的影响。
尽管人民币已经被一些国家作为或正打算作为外汇储备货币,但也要看到,人民币作为一种国际货币,更多的是在投资货币的意义上被认知的。受到国内金融安全意识的影响,人民币迄今为止的开放程度远远不足以让其承担作为外汇储备货币的功能要求。人民币只是在经常项目下实现了自由兑换,而在资本项目下这种自由兑换的自由度就要大打折扣了。这也意味着,人民币国际化进程,还没有完全演化到结算货币的程度。那么,其作为储备货币功能,究竟是一种政治意义上的象征宣示,还是包含了经济功能,就颇堪疑问了。毕竟,自由、开放的金融体系是某种货币能否成为国际货币的一种重要支撑基础,从目前我国在这一领域里因制度设计落后而导致人民币自由度和开放度普遍不足看,人民币储备货币功能离真正的实现还有一些门槛需要跨越。
从货币发行体系的制度化层面来看,储备货币必须与一定的经济稳定紧密相关,这也就意味着一个国家境内的广义货币量必须控制在适度的范畴。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广义货币量成级数增长,国内经济总量的增长因为这种货币量的增加而被大大稀释了。如果要强化人民币储备货币功能,就意味着央行需要有更为稳健谨慎的货币发行机制。
这事实上也意味着储备货币所仰仗的强大和富有效率的经济实力,对于人民币所取得储备货币地位的成色具有决定性影响。毋庸讳言,中国经济在过去三十多年时间里所取得高速发展态势是人民币国际化最重大推手,而人民币被部分国家作为储备货币,也是国际层面上对中国经济总体形势的积极承认。但需要指出的是,中国在过去三十多年时间里所取得的高速增长态势,乃是建立在国际产业结构全球转移所提供的更为多元发展空间基础之上的。中国自身经济结构设置存在的不合理之处,并未随着这一世界范围内产业结构转移而得到缓解;相反,在中国确立自己世界工厂地位过程中,中国经济结构不合理之处和经济增长方式有欠科学性和可持续性问题被掩盖了。人民币国际化过程伴随着中国经济结构和经济效益隐患集中爆发而出现,在这样的背景下,人民币开始成为他国外汇储备货币,能否成为中国克服和调整固有经济弊端,并实现在国际收支体系中持续盈利经济绩效目标的充分契机,就是一件值得深究的事情了。它也成为考验中国愿否深化经济结构改革、释放更多改革红利的一项重要衡量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