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19版:全球化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19版            全球化
 

2014年10月28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对于所有IT硬件制造商来说,拆分大多是迫不得已。这正是受到了企业原本赖以成长的“个人消费市场”需求下滑、增长乏力、利润衰减等一系列压力挑战,不得不寻找新的发展项目和成长模式。

巨头拆分:迷茫中求生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许意强

巨头拆分:迷茫中求生

拆分,已成为近年来全球IT硬件制造商们转型求新生的“必经之路”。

不久前,曾经的全球PC一哥惠普终于在犹豫多年后,正式宣布公司“一分为二”:专注于PC和打印机业务的惠普公司和专注于企业系统解决方案业务的惠普企业。《中国企业报》记者注意到,近年来受到互联网浪潮的持续冲击,包括IBM、联想、戴尔、摩托罗拉、诺基亚以及GE、松下等一大批硬件制造商纷纷谋求转型,拆分原有业务成为众多巨头的“共同选择”。

不过,对于已经拆分、正在拆分和即将拆分的IT硬件制造商来说,拆分只是转型的手段之一而非最终目的,接下来如何实现面向个人和企业不同群体业务的共同快速发展,则往往会受到现实的市场和企业经营的制约,结果甚至会“事与愿违”。个人消费品制造商困局

对于所有IT硬件制造商来说,拆分大多是迫不得已。这正是受到了企业原本赖以成长的“个人消费市场”需求下滑、增长乏力、利润衰减等一系列压力挑战,不得不寻找新的发展项目和成长模式。

梳理此次惠普的拆分路径不难发现,原本面向个人消费端的PC和打印机曾是公司赖以生存的根基,如今却要培养一个面向企业端的技术基础架构、软件和服务等全新业务体系。不过,对于惠普来说,这一拆分似乎已经是“穷途末路”后的无奈选择,也是一条不得不探索的发展道路。

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至本世纪前几年,惠普是全球个人PC业务的绝对领导者,在公司巅峰时期企业市值将近1600亿美元,三年前惠普市值还接近1000亿美元,而两年前,企业价值最低时才仅仅200多亿美元。

业绩、盈利能力以及市值的持续下滑,并非惠普一家。虽然早在2009年依靠直销模式快速在全球PC市场崛起的戴尔,便吹响了从个人消费市场向企业市场转型的号角,并在此后斥资近百亿美元收购了30多家企业级厂商,从而弥补企业级产品线的短板,但在2013年第四财季公司的经营利润还是出现了31%的下滑。

同样,作为如今全球个人PC的新霸主,联想虽然仍在坚持“个人PC业务”的发展核心,却也在探索从PC业务向智能手机、智能电脑的多元化扩张,打造PC+业务体系。同时通过进一步收购IBM的服务器业务,开始谋求从PC业务向服务器业务的转型拓展。

相对于惠普、戴尔,联想虽然背靠“中国这一全球最大的PC消费市场”以及来自企业在硬件制造上的精益化制造能力的提升和抢夺惠普、戴尔等对手的市场份额等优势资源,但是联想仍然不可避免地面临着来自个人PC业务需求增长乏力的未来可持续扩张挑战。由硬到软的转型

不是来自对手,而来自于全新的时代发展浪潮,正在让传统的领军企业面临着被颠覆和抛弃的可能。实际上,对近年来以PC和智能手机为代表的一大批个人消费品硬件制造商来说,当前在全球市场上面临着同样的考验———市场出现饱和、需求不再旺盛、利润日益稀薄,构建与现有业务相关联的新业务体系,成为所有企业共同的选择。

多年来,惠普、戴尔、联想等IT制造商的发展和生存的根基,正是由PC及大型服务器等硬件销售环节的利润推动和支撑。但是,进入互联网时代之后,整个市场和消费的需求开始从硬件向后续的软件大数据分析运营以及系统解决方案等服务环节转变,传统的硬件制造规模和销售利润已不足以支撑企业规模的持续做大和企业运营的可持续发展。

早在多年前,IBM便预见到互联网浪潮特别是个人移动设备的智能化将会冲击PC在个人消费市场的发展,最终将发展正火的PC业务出售给中国的联想公司,并于今年又将服务器X86业务继续出售给联想,成功转型成为一家集软件、服务器、存储等产品,以及业务咨询、IT服务和云计算等解决方案于一体的智慧解决方案服务商,这最终也为企业构建了新的生命力。

日前,IBM再次拉开硬件出售大幕,将亏损的半导体部门出售给Globalfoundries公司。此前,包括德国西门子集团和美国GE集团就相继出售了各自的家电硬件制造商业务,将更多的精力和资金投入到能源和社会服务等新兴领域。

同样,包括日本三洋在被松下收购之后,将家电业务和新能源业务进行拆分,并将家电业务出售给海尔,而将新能源业务与松下原有业务进行整合,从而推动松下从原来的硬件制造商向B2B商业解决方案服务商的转型。

显然,当越来越多的硬件业务已经无法满足和推动企业的发展和扩张时,拆分硬件业务并向软件系统服务转型,从竞争白热化的终端消费市场退出,进入门槛更高、利润更丰富的商业服务领域,已经成为当前所有硬件制造商巨头共同的出路和选择。拆分的潜台词是甩包袱

要么主动调整,要么被动调整,对于当前的全球IT硬件制造巨头们来说,主动调整似乎还可以拥有“拆分、再出售”的选择权,而被动调整可能连拆分的机会都没有,直接沦为别人的“吞并收购的对象”。

当年全球手机产业的制造商双寡头“诺基亚”和“摩托罗拉”,如今已经双双成为别人的收购对象。曾经,两者也在整个手机市场快速从功能机向智能机转型过程中,通过拆分谋求转型和扩张。2008年摩托罗拉宣布拆分为两家独立公司,一家专门负责手机业务,另一家则负责网络设备、电视机顶盒等业务。同样,2009年诺基亚也曾宣布拆分成功能机和智能机两个部门。

不过,上述两家企业在苹果、三星、HTC等一系列竞争对手的强势冲击之下,还没有等到拆分后获得新的发展动力,就已经成为被“收购对象”———诺基亚手机业务在被微软收购后,面临着这一老品牌消失的尴尬。而摩托罗拉手机业务在被谷歌收购之后,再被出售给了联想,目前两大手机品牌已经从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主流市场上淡出。

不过,当前IT制造商们还处在产业发展的成熟期和稳健期,无论是惠普、戴尔,还是联想,还没有面临着被新的IT巨头全面取代的冲击和挑战。无论是曾经的挑战者苹果、三星,还是当前的挑战者谷歌、微软,都没有真正介入并影响PC产业格局的力量,这也给当前IT制造商的转型留下了“喘息”的机会。

特别是谷歌、微软,虽然掌握着智能PC的操作系统等软件的定义权,包括也曾推出过PC、平板等硬件,但是在整个IT硬件市场从PC向个人智能终端的过渡中,联想、惠普还把握着市场的发展趋势和产业定义权。

其中,以联想的PC+战略为代表,其基于个人PC业务为基础,快速发展PAD、Phone等个人移动智能终端以及TV等大屏终端,并通过“大屏、小屏、中屏”的一体化协同带来的智能化体验,从而快速在市场上找到了“从硬件到软件、从制造到服务”的转型路径。

但是,这一转型之路能否缓解硬件利润和需求下滑给联想未来发展带来的增长压力,还有待市场和产业的进一步观察。但是对于惠普来说,却可以清楚地看到,企业未来的发展并不是“拆分就成功”。

就当前PC和打印机硬件业务来说,都已经属于“明日黄花”,想继续依靠这一传统业务的做强做大可能性很小。而对于企业级的IT解决方案服务商的转型,显然也不是通过“拆分”就可以获得更大的空间和动力。这需要企业一方面要获得在传统业务上的可持续利润和资金支持,还需要面对全新的业务体系构建新的产品体系、市场运营体系,以及营销渠道体系。

可以预见,惠普拆分硬件只是释放转型方向和决心的第一步。接下来,最有效的手段应该是趁着PC和打印机业务的发展成熟期,为其寻找新的买家。既可以为惠普提供丰厚的资金支持,也可以推动企业将更多的精力和资源投入到企业级业务上。(下转第二十版)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