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6版:金融投资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6版            金融投资
 

2014年10月28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市公司获更大资本运作空间

新版退市制度登场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陈青松

新版退市制度登场上市公司获更大资本运作空间

随着《关于改革完善并严格实施上市公司退市制度的若干意见》(下称退市意见)公布,中国股市将开启新的退出通道。

记者发现,中国证监会在10月17日发布的退市意见中,提出健全上市公司主动退市,明确实施重大违法公司强制退市,严格执行市场交易类、财务类强制退市指标,并进一步明确了重大违法公司及有关责任人员的赔偿责任等问题。对劣质公司容忍度大幅下降

就在证监会发布新版退市意见两天后,上交所便发布了新修订的《股票上市规则》,新增了关于限制涉嫌重大违法公司的相关主体减持股份行为的规定,以防止涉嫌重大违法公司的相关主体在被立案稽查后,通过二级市场减持股份,逃避依法应承担的违法违规责任。同日,深交所也正式发布相关上市规则。

有券商人士表示,在上交所和深交所退市配套规则发布后,新版退市制度就从政策层面转到具体操作层面。根据退市新规,会有多只ST股票处于退市边缘,“ST公司”可能成为今年两市退市风险的“重灾区”。

公开数据显示,上半年沪深两市的风险警示股票(ST、*ST类股票)共有49只,其中有30家今年上半年出现了亏损。梳理发现,沪深两市已公布三季度业绩预告的约20家ST公司中,有四成继续亏损。《中国企业报》记者了解到,目前多家处于停牌筹划重大事项状态的公司正为保壳作最后冲刺。

*ST昌九董秘办人士在接受《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公司控股股东昌九集团将于近期研究筹划公司新的保壳方案,避免暂停上市。

10月21日,*ST东力发布公告称出售重大资产继续停牌,公司证券部曹女士在接受《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新版退市制度对ST公司没有特别大的影响,如果东力下半年转盈利的话,就不会面临退市。”

中投顾问金融行业研究员霍肖桦向《中国企业报》记者表示,新版退市制度对于劣质公司的容忍度大幅下降,经营不佳、违规操作以及信息披露不及时等诸多问题将得到正面解决,而ST公司面临着保壳重任,一旦无法满足相关要求便会被强制退市,ST板块将成为新版退市制度重点打击的对象。利好企业资本运作

武汉科技大学金融研究所所长董登新向《中国企业报》记者介绍,退市新规最主要的特点有两个,“一是主动退市,二是重大违法的强制退市。”

董登新解释称,主动退市有利于企业,“一方面,那些财务正常的公司有更大的资产并购运作空间。由于上市公司并购重组每一个步骤都要符合要求,需要向股东披露,程序非常复杂,通过私有化退出后,大大减少了并购重组的干扰。退市之后进行并购重组,做强后再进行上市也是不错的选择;另一方面,这对于那些估值太低的上市公司是好消息,这些公司可以主动退市后再到别的估值更高的资本市场上市。”董登新说。

据了解,新版退市意见规定,欺诈发行,违规信披,未来上述任何一种情况都会导致上市企业被强制退市。

对此,董登新认为:“欺诈发行、重大违法等行为导致企业强制退市,会提高上市企业的诚信意识。”新版退市制度执行或有难度

评论认为,一直以来,退市成为A股市场的“老大难”。国内资本市场多年以来形成了只进不出的怪圈,许多僵尸企业空有一个上市公司的壳,占用上市资源却没有贡献相应利润,而大量需要上市融资发展的企业却被挡在门外。

数据显示,美国纳斯达克每年大约有8%的公司退市,纽约证交所的退市率为6%。A股退市公司仅为1.8%。

中投顾问研究总监郭凡礼在接受《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此次退市制度“动真格”的执行,有利于淘汰股市劣质股,促进股市健康发展,为股市换血。

“对于上市公司而言,退市制度的施行,促使上市公司主动确定和实施发展战略,增强市场竞争力。退市制度对股市炒作有一定的遏制意义,促使人们选取有实际业务、发展前景的公司,而不是单纯的壳资源等。”郭凡礼说。

董登新向记者表示,新版退市规则会触及到相关方利益,执行有难度。如何让市场进退有序,需要优秀的顶层设计和多方的共同努力。不过目标明确的制度和可操作的规则是成功的第一步。

郭凡礼向记者表示,上市公司的头衔如今还很有含金量,尤其是与地方经济、政绩等有联系,因此退市新规的执行还存在制度困难。

“一方面,需要证监会严格执行相关规定,促使企业主动退市;另一方面,与退市相对应,上市流程也应该逐渐改革,由审核制改为备案制等,让上市与退市的效率更高,资本化、市场化程度更高,这有利于当前政策的实施。”郭凡礼说。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