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5版:金融投资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5版            金融投资
 

2014年10月28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央行隐性流动性新政管理缺位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莫开伟

央行隐性流动性新政管理缺位

随着年底来临及各种经济数据出笼,中国经济增速呈继续下滑态势。为稳增长,央行一直承担着货币“放水”角色。仅9月份通过常备借贷便利工具(SLF)向市场投放了5000亿元货币,紧接着10月18日又通过常备借贷便利工具(SLF)向多家股份制商业银行注入了3000亿—4000亿元货币。最近市场又有传言,央行有可能通过提供债券质押的PSL(抵押补充贷款)方式再次向市场再注入4000亿元货币。如今,央行把“放水”功能发挥到了极致,不愧为优秀的“放水员”。

但在笔者看来,央行如果仅限于“放水”身份,对实施货币政策来说,是一种缺陷,也留下了不少遗憾。因为,现有货币政策暴露出的各种问题,足以表明央行履行货币政策职能的“残缺不全”。今年以来,央行于4月份、6月份实施了两次定向降准以及后来的定向降息,发挥了货币刺激和带动经济发展的功效,值得称道。但由于央行没有在“管水”方面用力,或者说在“管水”方面还处于弱势,只顾货币“放水”,却没有监督“货币之水”流向何处,使本应发挥较大带动产业发展、刺激经济增长的降准降息货币政策,或被各商业银行大打折扣,或被商业银行各种内控制度消弭于无形,无法发挥本应有的货币政策威力。据相关媒体披露,正是由于央行在货币政策上的只放不管,使货币政策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放任自流,两次定向降准释放的流动性并没有真正流向“三农”和小微企业,使释放的流动性被不少商业银行肢解,通过各种变相方式流向了大企业、房地产及其他产能过剩行业。尤其令人遗憾的是,不少中小微企业在贷款到手之后,不是将信贷资金用于发展实业,而是当起金融“二道贩子”,将资金倒卖给房地产企业赚取利差。这些现象的存在固然有商业银行信贷经营战略定向出现了问题,更有商业银行信贷管理机制不健全的原因。还更应该指出的是,央行在发挥货币政策监督功能方面,制度建设滞后,监督手段缺失,监管力度不到位,无法发挥货币流向矫正功能,使释放出来的流动性“满地乱流”、“浪费严重”,无法保证全部灌溉到位。

在经济增长放缓形势下,靠大规模货币“放水”来刺激经济增长的货币政策,既不科学,也不现实,货币投放规模受到较大限制,而且中央政府一再强调定向调控不是“大水漫灌”,而是“滴灌”、“喷灌”,是定向发力,要求抓住关键环节、重点领域、薄弱地带来进行调控。这更要求央行释放的流动性要做到真、准、快,要保证全部到位并流向最需要的产业领域,避免造成资金“损失”和浪费,尤其要保证资金不能流入国家禁止的产业项目。这向央行提出了更高驾驭货币政策的要求,那就是央行不仅要掌握好“放水”的技巧和力度,更要把好“管水”的时机和火候,使货币总量不多不少,资金流向不偏不倚,这样才能更好地履行央行货币政策职能。

对此,央行在发挥制定货币政策、加强货币政策研究和发挥好“窗口指导”功能基础上,应大胆赋予现有各级央行的监督管理功能,成立不同层级货币政策执行和监督协调机构,建立健全对商业银行执行货币政策的相应监督预警和惩处机制,通过制定有关货币政策偏离度、信贷投向结构、差异信贷方式、产业信贷投放规定等具体量化考核指标,进行定期和不定期货币政策执行效果分析,对每一项货币政策出台之后的资金流向进行跟踪和合规监督,对违反货币信贷政策要求的银行机构实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降低准备金利率、对商业高管进行诫勉谈话、建议撤换高管岗位等行政和市场相结合的处罚措施,增强央行实施货币政策的权威性、严肃性和可靠性,确保货币政策功能全面发挥,推动中国经济结构转型和全面发展。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