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16版:今日华兴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16版            今日华兴
 

2014年10月21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赵建军:和华兴风雨同舟30年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崔连军

赵建军:和华兴风雨同舟30年

赵建军

一身蓝色的工装,干净整洁的衣衫,一手掂物,一手码放……一批刚刚运送过来的波腹板配件,被眼前的一名师傅一下子收拾利整。这人就是人称“赵师傅”的赵建军。眼前的赵建军虽然年龄大了,但看起来身体硬朗,干起活来一点都不输小伙子。

每当有人跟赵建军师傅谈及工作经历的时候,他总会想起自己和同事们当年摸钻床、跑销售、搞安装的种种情形。1977年,赵师傅成为一名华兴人并与像他一样的华兴人兢兢业业,用双手默默耕耘着。

三十年前,国内石材加工技术比较落后,而华兴公司经过技术革新,制造出的“博兴锯”加工板材,不仅省了人工,而且做出来的成品平整、美观,很多石材加工商排着队来买,甚至有的直接带了现金“抢购”。

“锯做得好,来买锯的人都排起了长队,光是订单就一沓。”赵建军师傅几句话勾勒出博兴锯“大卖”的场景。锯石机畅销,产品类型丰富,售后也跟着做起来了。那时赵建军一边做制作石材设备,一边会到客户那里搞安装,像种果树一样,把“博兴锯”种到全国各地。如今,在日照五莲、莱州等石材生产加工集散地,华兴锯石机几乎是遍地开花。

大锅饭堵了积极性,“开小灶”让大家有了余粮存。

世事难料,2002年的企业遭遇效益萎缩、市场疲沓,改制呼声越来越高涨,但盘根错节的人事关系严重羁绊着华兴脱胎换骨想法。赵建军师傅回忆说,国企有很好的工业基础,但时间一长就没了竞争性和市场竞争的“新空气”,改制会难,但改过来就不难。

作为改制的受益者,赵师傅自己也摸索出了一些经验,随着小的锯石机生产商增多,加上造锯成本低、易仿制的特点,一些小生产商市场信息吸收消化快,做得更灵活些。华兴公司走“单一产业”发展的路子已经不能独享其成,小企业瓜分锯石机市场的格局也是板上钉钉的事儿。正当进退两难之际,华兴公司董事长孙宪华卸下思想包袱,力推改制。

“路难走,也要硬着头皮开新路,现在不开新路,以后就无路可走。”孙宪华当时鼓劲的话,赵建军记忆犹新,那时孙宪华鼓足高管团队的“改制决心”,大胆往前走,勇敢不回头。事实证明,这条路不仅走得对更走得开,如今形成的石材机械、钢结构、金属物流、农业机械、装备制造、玻璃机械的多元化产业齐头并进,撑起了华兴改制才能多元发展,这一次转折,让华兴公司带着赵建军和工友们,顺势进入发展的快车道。

路线上的“大事”历历在目,车间的“小事”,也有很多让赵建军铭记在心。比如在进行热处理时,“发蓝”的工作温度为130℃—145℃,金属器件先经洗净和干燥后才能进行处理,长时间的近距离接触,一天下来都是汗涔涔的,尤其是夏天,一动就是一身汗。“发蓝”的化学池里都是带有腐蚀性的溶液,放置零部件和取出时,都会产生一些小喷溅,而且一旦喷溅到皮肤上,就留下抹不掉的伤痕。赵师傅说,自己虽然在工作上小心翼翼,但在手臂上还是留下几块至今清晰可见的伤疤。

因为发蓝处理件都会集中在赵建军师傅这里,所以当其他车间不很忙时,正是他这里最忙的时候。就单说刚刚研制的双臂双驱锯石机,一台机器就有100多个发蓝盘,十台就意味着有1000多个这样的发蓝件。虽然工作累点、工作环境艰苦点,但赵师傅习以为常,并且在华兴大家庭里,赵师傅早已养成了一个认“死理”的习惯:只有踏踏实实干工作,才能安安心心睡好觉。

活多靠技巧,赵建军师傅自己平时也琢磨了不少的“金点子”。为了避免构件的生锈,特别是关键的零部件都要经过发蓝处理。发蓝时,他没有一个一个放,而是把三个发兰盘串在一个铁圈上面,每个法兰盘之间都有一个小环圈隔离。这样一来,三个法兰盘放在一块就省了来来回回一个一个的处理,中间放一个小圈,避免三个法兰盘氧化处理不全面。没人教,也没地方学,赵师傅边干边琢磨事就能灵活了。别看这一个小小的点子,积少成多就是很大的节约。

每年夏天用电的高峰期,热处理车间高温炉是个“电老虎”,光是电费支出就是一笔不小的费用。为此,公司一直沿用错峰用电的方法“降本增效”。为此,每次赵师傅都会根据生产进度,选在晚上加班加点。夏夜时分,在大家入睡时,赵建军师傅却是最精神的时候,就这样日复一日,电耗成本也降下来了。说到这,赵建军师傅摊摊手,笑着说:“自己干了一辈子的工人,要是真到退休的那天还是舍不得,现在能为公司出出力,想想法,就很好了。”

这几年,车间的年轻员工越来越多,现在的年轻人跟以前不一样了,有知识、接受能力强,但缺少了一点点踏实感。按照特殊工种的规定,赵建军师傅也是马上要退休的人了,说起这份工作,他还是希望有责任感、有耐心的人接过担子,继往开来。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