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11版:中国企业评论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11版            中国企业评论
 

2014年10月21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有一些中国企业走出去,条款里面规定的责任做得好,但条款之外的事就需要综合当地的人文、地域习惯、思维方式等方面因素,求大同、存小异。

企业“走出去”:文化适应比技术更重要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刘新权

企业“走出去”:文化适应比技术更重要

去年习近平主席在博鳌亚洲论坛上曾经有一个宣布,今后五年,中国每一年对外投资将是直接投资1000亿美元。

随着国际经济的一体化,中国实施的走出去战略将会使中国成为一个资本输入大国。将来,无论是中国的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在不同的社会制度法律环境、社会条件下去开展项目的建设,无疑对我们来讲是一个挑战。

想“走出去”的中国企业,现在如果还在决策阶段,在商务谈判阶段,通过相应的技术手段,防范在决策阶段和项目交汇阶段的风险。等到项目交汇落地后,它的运营、管理风险,它与当地的商业文化、社会文化的融合,是海外项目落地后的大挑战。比如社区责任的问题,中国的企业在本土上,社区责任仅仅是在过去局限于在缴税,向政府缴税了就尽了社会责任。当我们项目在异国落地以后,社区周边如何和谐相处,在不发达地区,我们要修路、办学校、医院,这是一个典型标志,这些工作是在预算里面没有的。有一些中国企业走出去,条款里面规定的支付性责任做得好,但是项目所在地老百姓,他们没有看到这个项目的利益所在。

第二关于环保问题,中国企业在海外环保问题是不可避免的。我们(武钢)在澳大利亚有一个港口,港口批下来后,马上有第三方对港口海洋气候粉尘环境进行检测,三个月后,也就是在三方签字保存数据后,马上就有环保部门从地下将草皮采起来,看看土壤在项目没有建成之前,有没有重金属,前三年海归数量是多少。还有,我们在加拿大,一去就有环保部门从湖里捞一条鱼进行生物检测。你的港口建成了,再把环保质量拿出来,与建成前进行比较,以此考察项目对环保的影响,根据结果,掏钱对生态环境进行恢复,这个是我们在国内没有碰到的。在国内只要一个环评就可以,但是在巴西做项目的时候,项目申请之前的环评,项目在建设时候的环评,建设完了以后来生产的时候还要来一个环评。我们到国外项目落地以后,有一个风险的特征是基本的。

在国外的社区责任方面,还有一个劳工关系和工会。国外工会与中国工会不一样,通过比较就知道,国外的工会势力很大,一个企业如果跟工会关系做得不好,很有可能把这个企业搞垮。收购或合作一个项目的时候,一定要跟工会充分沟通,在收购的时候,首先要跟工会沟通,让它知道这个企业换了东家以后,不会给员工带来麻烦,相反带来更多职业的提升,或者收入的提升。还有一些员工,在非洲地区有种内心的种族歧视,这个是麻烦的。在非洲地区很多中国企业与当地的冲突,就是来自于潜在的种族歧视。

所以说,中国的企业在决策和商务谈判阶段,有充分的智慧,去规避识别一些风险,真正的风险是来自项目落地以后,在运营管理过程中,跟员工、跟当地的社会以及合作者,在商业文化和本土文化的融合方面。

在国际上,非政府组织作用很明显,但在国内不然。很多中国企业都遇到过国际非政治组织,如绿色和平组织、国际劳工组织等等。他们很关注中国的企业,曾经有中国企业被国际非政治组织评为最差雇主企业,实际上不,他们不代表官方意见,因此,按照中国固有的思维定式,很多企业负责人就认为他们不是政府,也不是当地什么强权机构,就不加理睬。这种回应态度,其实非常不对,对此,有很多大使馆一直在严肃提醒我们,要求我们的工作在大使馆指导下,针对国际非政府组织的态度,要更重视、更务实。比如商务部会告诉你,这个地方哪些项目可以做,那些不可以做。

综合人文、地域习惯、思维方式等方面因素,有关企业“走出去”,我从宝钢董事长的总结中,得出很深的体会:中国的企业“走出去”,体制机制是最大障碍,人才是最大的资源,文化是最大的能量。所以,如果我们的企业到国外去,除了依靠公共班子以外,一定要紧靠当地的顾问、法律,还有,要更多地依靠当地的商会,通过他们,认真思考相处方式。(作者系武汉钢铁公司总法律顾问,本文根据作者在2014中国企业500强高峰会上的发言整理)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