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5版:金融投资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5版            金融投资
 

2014年10月21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阿里巴巴最大IPO是谁的胜利?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达萨

阿里巴巴最大IPO是谁的胜利?

阿里巴巴创造全球最大IPO的盛举眨眼已过去一个月,在以“翻篇儿快”为特点的互联网时代,一个月足以让我们冷静下来思考一下这个喧闹的事件除了个人崇拜和民族自豪感之外还能说明些什么。

回顾9月中旬,史上最大融资规模加上马云超强的演说能力,使得此事件毫无悬念地覆盖各大媒体,微信朋友圈里千篇一律的毫无吝啬的赞誉,使民族豪情与对马云的膜拜再上高峰。笔者在此却有着别样思考,与其说这是马云的胜利、互联网的胜利,不如说这是中国监管红利释放的胜利和中国特色的互联网的胜利。

BAT为代表的一众互联网企业的高速发展有两个特点:一是发展速度超常规,二是创业者和从业者年轻化且心态健康化。反观实业行业则是另一番景象。笔者接触过的很多实业家,无不感叹创业和守业之艰难,甚至很多人不希望其二代再继承这份事业受这样的艰辛。这里边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实业行业受到长期过度和不合理的监管,而互联网行业年轻且发展迅速,我们的监管一直跟不上甚至不知监管方向,这样就给了互联网行业相对宽松和市场化的发展空间,使得创业者的智慧和才能得以海阔天空地挥洒,且收入阳光透明经得起检验。反观实业行业,政府在职能转变过程中仍难以舍弃对国民经济行业过度的监管,从而使得实业家们不得不在市场和监管的夹缝中艰难求存。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互联网行业的胜利是政府轻监管带来的巨大红利释放的直接和必然结果。

然而有些许讽刺的是,BAT加上JD都以阿里巴巴为绝对翘楚,除了行业特点以及从业时间等因素外,也不得不说,阿里巴巴相较于其他几家企业,是更好地利用了监管“红利”的。比如我们来看大名鼎鼎的余额宝。余额宝的成功在某种程度上是把应该监管的领域成功地隔离监管而获得并不能说完全合理的野蛮生长的空间。在本栏目的开“栏”之作里,笔者已详细分析了各种“宝”的问题,在此不赘述。但要说的是:互联网英雄们削尖脑袋要挤入金融领域,打着互联网金融颠覆传统的大旗,裹挟民众挑战任何权威的心理,愣小子登堂入室,但还得守规矩。规矩就是金融领域各种严格的监管,以及关于资本的约束和对风险的控制等。很显然的是,如果接受这些规矩,各种“宝”们是不可能这么横着走路的。因此这里就到了关键之处,出现这个结果是因为我们的监管没有跟上,还是“宝”们通过某种努力成功地避免了监管对其设立规矩呢?恐怕两者都有之。

对于阿里巴巴的胜利,大家还在谈论的就是,为什么这么好的企业去了境外资本市场而没有留给国人。从这个意义上说,似乎是美国资本市场对中国资本市场的胜利。这个话题不是可以从一两个维度就可以讨论清楚的,这里不展开分析。但笔者想说的是,首先这是当前国人不好的思维定势造成的,一方面民族自豪感盲目发展,一方面谴责母国市场不遗余力。其实就此事而言,且不提争议纷纭的阿里巴巴的股权构成,就说BAT等企业当年如果设立在本土,登陆A股市场,有多少投资者敢于追捧和给出恰当估值呢?在这些企业的发展初期阶段,我们整体的金融环境就无法给予它们足够的支持,它们自然走到境外,因此我们既然在初期没有能力留住好企业,等企业壮大成型了又简单地归咎于我们的资本市场没有争取到它们,这样说就有些强词夺理了。随着沪港通的实施以及中央政府更大力度地鼓励走出去投融资,我们的资本市场将会有更好更大的发展机遇和空间,我们的企业也将会得到资本市场更强更有力的支持,让我们热情地拥抱这些激动人心的变革吧!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