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27版:中国国资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27版            中国国资报道
 

2014年10月14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从长安汽车看自主品牌轿车创新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鲁扬

从长安汽车看自主品牌轿车创新

国庆前夕,国务院国资委新闻中心组织开展“走进央企———聚焦长安自主创新”活动。该活动在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长安汽车)的北京基地举行。

《中国企业报》记者随中央企业媒体联盟和十几位专家学者一起走进长安汽车位于房山的基地,调研其科技创新发展情况。

依托科技创新

“以我为主、自主开发”

活动中,国务院国资委新闻中心副主任胡钰向与会者介绍了国资委对于国产自主品牌轿车的指示精神,并代表国资委新闻中心对参与活动的专家学者和媒体记者表示感谢。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长安汽车历经“技术引进、消化吸收,以我为主、联合开发”的历程,最终走上了一条“以我为主、自主开发”的自主创新之路。目前,长安汽车自主品牌汽车产量居全国第一。国际公认的汽车研发领域关键技术,长安汽车已经掌握了超过九成。

据长安汽车副总裁杜毅介绍,长安汽车坚持科技创新,先后投入120亿元用于突破关键技术,建成涵盖振动与噪声、碰撞安全、制动性能、底盘试验、驱动系统等14个领域的国际先进实验室,拥有安全碰撞与振动噪声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国际公认的汽车研发领域292项关键技术中,长安汽车已掌握272项。2013年10月29日,国家发改委、科技部、财政部、海关总署和税务总局公布883家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评价结果,长安汽车技术中心以93.7分的成绩居全国第七位,汽车行业第一位。

依托强大的研发实力,长安汽车不仅实现了中国第一辆混合动力轿车的产业化上市,E30轿车还实现了中国纯电动车的“带电第一撞”,并摘得五星安全的最好成绩。

300多人的外籍员工队伍,集合意大利的外观设计中心、日本的总布置与内饰设计中心、英国动力总成设计中心、美国的底盘设计中心以及长安汽车研究总院的综合设计能力,长安汽车研发出的自主品牌集全球智慧于一身。长安汽车利用开放式思维自主研发,主张全球资源为我所用。试驾长安自主品牌睿骋、CS75和纯电动汽车,在厂区内绕行一周,记者的直接感受是,车体外形美观、内饰精细、座椅舒适、配置极具人性化,发动机无噪音。当得知CS75的市场售价不超过15万元时,所有试驾人员都赞叹不已。

专家各抒己见

畅谈国产自主品牌汽车

走进冲压、焊接、总装生产线,记者最大的感受就是企业生产流程规范,自动化程度高,管理人员的安全意识和保密意识给记者留下了深刻印象。当记者拍摄总装生产线时,可能涉及企业生产机密,车间管理人员礼貌提醒记者不要拍照。

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胡鞍钢高度评价了长安汽车在自主创新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他说,长安的历史,是典型的中国近代、现代和当代工业化的历史,长安实现了引进、消化到自主创新的跨越,是中国道路、中国工业化道路,以及自主创新道路的一个代表和缩影。长安之路,帮助我们增强了创新自信和奋斗自觉。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吕政认为,中国汽车工业高速增长阶段已经结束,在竞争愈发激烈的大环境中,把汽车工业做强做大,就要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有所突破,而在新能源汽车发展中长安汽车责任重大。汽车工业的创新发展甚至比卫星、飞船的发展还要艰难,应该走从研发、工程化、产业化到市场化的发展之路。同时,他建议长安汽车应该加大自己的市场品牌宣传力度,使更多的老百姓能够认同国产品牌。

盘古智库理事长易鹏为长安的战略定位提出建议,他认为,长安汽车的高速增长,是与中国城镇化发展的呼应。长安站在中国消费升级的风口,把握机会,自然会迎风上升。他强调,长安未来要走市场和技术相结合的道路,市场不仅在中国,更要抓住非洲和印度等海外市场。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教授宋磊认为,长安汽车的格局仍然不够大,要保持冷静心态,要组织创新,防止自动化导致工人去技能化问题。而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何自力却认为,长安汽车的格局已经足够大,应该先跟吉利汽车比比高低,进而通过快速发展,树立民族品牌,实现全球化战略。

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王志乐认为,长安的最大成功,是在全球化战略上的进步。目前,长安与跨国公司合作,这个全球化是内向的全球化。下一步可以在全球化商业模式方面有所创新,逐渐参与海外竞争。

胡钰对长安汽车取得的成就表示赞赏,建议长安汽车应乘胜追击,把握创新主线、提升品牌价值、增强全球视野、聚集多样人才,并祝愿长安汽车经过创新发展,能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