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国企改革
只有起点没有终点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张学琼 张学鹏
深化国企改革只有起点没有终点
35年前,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国有企业波澜壮阔的改革行程,自此车轮不息、改革不止,国有企业在改革中转型发展、跨出国门,成功完成一次次完美蜕变和华丽转身。
35年后,在风云突变的国内国际经济大势下,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审时度势,总揽全局,再次发出全面深化改革的动员令,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地推进重要领域改革,并将国企改革定位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这是在以往改革基础上的进一步深化,更是对未来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性指引。
改革与发展从来都是相伴相生的。充分认识到此次改革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改革的各项决策部署上来,切实增强改革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是能够持续深入地将国企改革推向深入的前提。
今年以来,中国石化、中国建材等一批央企积极响应中央号召,站在“深改元年”的历史坐标上,迎着国家全面深化改革的春风,对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和深化国企改革的指示进行了生动实践,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国有企业尤其中央企业改革是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也是我国经济转型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
首先,国企改革符合市场环境下企业成长的基本规律。
现代市场环境下的企业,即是遵循市场内在运行规律,通过资源市场化方式配置,实现内部要素的自由流动和最佳组合,进而获取最大经济效益。纵览世界优秀企业,无一不是有着市场化的现代运行机制和管理制度,并且具备敏锐的嗅觉和灵活的机制,能够顺应内外部形势的变化,不断进行自我调整,以此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和自身阶段性发展需求。
国有企业由于特殊的背景和属性,长期担负着一定的社会服务和公共职能,导致经营机制不活、历史包袱沉重、经济效益不高,在世界尤其西方的现代市场经济运行体系中水土不服、步履蹒跚。在国内外市场竞争主体的双重夹击、市场运行规律的辗转挤压、本身制度“瓶颈”的约束扭曲等多重因素倒逼下,体制机制的市场化重构已是必然。
此次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历史性突破,就是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以市场为导向重构现代市场经济体系。其中国企改革中以“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为核心的体制机制变革,正是要剥掉国企身上的脚镣手铐,还原国有企业纯粹的市场主体角色,让国企回归企业发展的市场化通道,通过资源要素的市场化配置激活发展的内生动力。当前全球市场波诡云谲,震荡多变,国企公司作为完全竞争性企业,要与国际国内同行业优秀企业同台竞技,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必须具备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弹性的自我“变形”能力,做到观其变而择机动,适时通过深化改革剔除不符合市场运行规律的因子,提升自身的市场应对和竞争能力。
其次,国企改革是剔除当前发展体制机制弊端的现实需要。
国企改革的核心就是解决体制机制问题,通过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找到公有制经济与市场经济最终融合方式,本质就是通过生产关系调整解放生产力,建立符合市场经济内在规律的运行机制。从中国速度到中国质量,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从中国产品到中国品牌,习总书记的“三个转变”要求充分体现了生产关系变革和体制机制调整对于生产力良好的解放作用。但由于国企是在计划经济特殊历史条件下全民所有制的实现形式,计划经济的残余“烙印”依然根深蒂固,制约国企进一步转型发展、提质增效的体制机制障碍亟待根除。(下转G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