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19版:全球化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19版            全球化
 

2014年10月14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苹果和谷歌:“由硬及软”和“由软及硬”无论是苹果公司的“由硬及软”,还是谷歌、微软等企业的“由软及硬”,其奔向成功的目标和野心都高度相似。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特约记者沈闻涧

苹果和谷歌:“由硬及软”和“由软及硬”无论是苹果公司的“由硬及软”,还是谷歌、微软等企业的“由软及硬”,其奔向成功的目标和野心都高度相似。

当不少人质疑苹果在智能手机的创新能力衰减、谷歌的智能眼镜实用性太差时,总是选择性忽略一个现实:以苹果和谷歌为代表的美国互联网创新巨头,从一开始其野心就不满足于一款或者几款产品的颠覆式创新,还在于通过一个个智能终端产品的突破,最终构建一个属于全家人的智慧工作生活圈,从而影响并改变一代人的生活娱乐方式。

事实上,摆在苹果、谷歌等企业面前的创新道路,才刚刚铺开。

苹果的“粉丝经济”

与谷歌的“免费化”思路

苹果和谷歌,这两家企业代表了全球创新型企业的两种玩法,前者是硬件突破、软件撑腰,以“我”为主包罗万象;后者是软件开放、整合硬件,“我”藏身后搭建平台。

无论是近年来风靡全球的苹果iPhone系列、iPad系列硬件产品,还是已占据全球智能手机和智能电视市场近六成左右的安卓操作系统,都从一个侧面折射出两种企业经营策略和手段上的创新视野与路径。

苹果的玩法,从一开始就因为创始人乔布斯的复杂创业经历(作为苹果电脑创始人而被赶出公司)而采取了一种相对封闭却有比较完善的生态链布局。从硬件入手,通过“好玩又好用”的iPod个人播放器小试牛刀,通过苹果应用程序商店实现了唱片的数字化转型,完成对传统唱片产业的巨大冲击。由此,也让苹果将这一模式快速复制到智能手机、个人平板电脑等产品上。

最终,随着苹果iPhone、iPad用户的规模化增长,带动了苹果应用程序商店业务量的激增,也吸引了来自全球的APP等应用服务软件商加入,不断做大苹果的生态圈蛋糕。而在苹果这一生态圈的背后,正是基于其在硬件产品上的强大创新颠覆能力,从而聚集并形成了硬件公司独有的“粉丝经济”。

相对于硬件公司苹果而言,谷歌公司则是一家彻底的互联网公司,其起步于“免费搜索”业务并开创了全新的“互联网精准广告”模式,为企业之后的一系列创新和扩张奠定了强大的“经济业务现金流”基础。

此后,面向智能手机操作系统安卓平台的免费开放,则延续了谷歌作为互联网公司一贯以来的“免费化”思路,通过开放平台的策略,谷歌在短短几年时间就占据了全球智能手机操作系统近六成的份额,并形成了对苹果iOS系统的最强大威胁。

随后,免费化的安卓系统迅速展开从手机向电视、家电、平板电脑等所有智能操作系统的扩张,由此也提前曝光其商业意图:即以免费开放的操作系统为平台,完成对所有智能终端硬件产品的底层定义,最终避开了激烈的硬件产品市场争夺,而是主动以软件完成对消费者使用习惯的统一。最终,再借助软件平台优势进入包括智能眼镜、智能无人驾驶飞机等开创性硬件行业,实现软硬融合下的全新发展路线。

从一款产品

到一代人的生活方式

无论是苹果公司的“由硬及软”,还是谷歌、微软等企业的“由软及硬”,对于创新型公司来说,创新的路径和方法各不相同,但是奔向成功的目标和野心却是高度相似。那就是要完成从一款产品的定义到一代人生活方式的影响和改变,从而成就引领一轮又一轮消费潮流的时代型企业。

进入2014年之后,随着全球“智能家居”、“智慧家庭”快速从概念和雏形,变成一个个可以落地和实现的产品解决方案,并借助现有的智能手机、电脑和家电产品完成了“互联、互通、互控”市场化落地后,也拉开了苹果和谷歌等创新者新的扩张大幕。

无论是今年6月苹果发布的首个面向智慧家庭的HomeKit平台,正式宣告与通信、智能灯、家电以及存储等领域的17家龙头企业达成战略合作,打造既封闭又开放的“智慧家居”生态平台,还是今年6月下旬谷歌在I/O开发者大会上发布面向低端手机的安卓L、车载系统Auto、电视系统TV和健康管理平台Fit等一系列面向不同智能产品的差异化定制操作系统,开始借助操作系统的力量来定义终端的硬件产品,都已经释放出这些企业在战略版图已经完成了阶段性的布局和覆盖后,开始实施新的战略布局和扩张。

这同时也给中国的同行们提供全新的发展视野,即在创新的道路上永远没有止境,但是创新者的最大挑战就在于“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而苹果与谷歌的成功,恰恰就是在一次又一次的“令人想象不到的创新”过程中寻找到新的创新动力和方向。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