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工业游”的有效开展,不仅能提高公司产品和品牌的美誉度,还能给后期的二次传播和二次消费,注入巨大的市场潜力
工业旅游具有内生和外溢双重效应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江金骐
工业旅游具有内生和外溢双重效应
旅游要说是个事,大小都能有说头。
往大里说,刚刚过去的十一黄金周,各大旅游景点一如往年,游客是前胸贴后背,到处是人满为患,生生地将“黄金周”演绎成“黄金粥”;往小里说,笔者在不久前的工作中了解到,安徽口子集团专开通道,所有去公司参观者从进大门的那一刻起,不仅能就近目睹白酒的酿制过程,而且该公司通过晒技术、晒品牌、晒酒肆酒坊、晒数字化制作工艺等,让来者的心灵在参观过程中完成了一次“古今穿越”。
当然,“旅游”和“参观”给人的直观感受是不同的:如果想追求“人海人潮中有你有我”的感觉,旅游无疑是首选;如果参观者想通过游历,既能放松休闲,又能增阅历、开眼界、长知识。那么游客的这一需求,其实是给一些上规模、成层次、有积淀的大企业提了一个醒:守着金钵银碗,为何不在旅游上做点文章?
鼓动制造业动心思搞旅游业,有人认为这有不务正业之嫌疑。其实不然!且不说国外在这方面已经自成体系,在国内,包括口子集团、燕京啤酒、青岛海尔、上海宝钢、广东美的、皇明太阳能等越来越多的企业也受益其中。这种“探营游”,被学者取了好听的名字叫“工业游”,将其与“科普游”、“生态游”、“文体游”等相提并论,并由点及面地推广。
随着旅游市场的丰富和人们对旅游产品的需要,工业游在国内已呈星星点灯之势。对消费者而言,求新、求异、求知、求乐是参加工业游的重要动机,消费者在参观过程中,不仅对企业可感知、可触摸,增长见识,还能身临其境体验生产制造过程中的乐趣,了解整个产品的生产过程,从而在旅游之中释疑解惑;对企业自身而言,如果想在短时间内提高品牌知名度,树立自己的市场形象,那么工业游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比如石家庄钢铁公司每周二、三、五组织的“石钢工业游”项目,就能让游客一睹现代化钢铁生产企业的真实全貌,亲身体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另一成功案例是“皇明太阳谷神奇太阳之旅”。针对工业游项目,皇明太阳能公司大胆创新,将工业旅游、低碳旅游、文化知识交流、产品团购等多个项目整合开展,开创了以工业旅游为核心的全新旅游产品。据悉,该活动自开展以来,在1年多的时间内,共有1.8万多人参观过皇明太阳谷,带动产值达9000万元,其中包括3500万的大客户项目,而且在厂区、检测中心等地点,给游客开设了专门的产品质量检测体验室,极大提高了公司产品和品牌的美誉度,为公司在全国的代理商做了群众广告,并且给后期的二次传播和二次消费,带来了巨大的市场潜力,应该说,其效果比电视广告高出许多。
以上两个例子说明,无论是重工业还是轻工业,企业大门只要打开,就有朋自远方来,不论是一个人还是一群人,只要具备人际传播的条件,只要这个公司足够吸引人、企业文化足够感染人,那么就一定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走进企业去,拱出声誉来。这个过程,促成的是有形资产与无形资产的相互转换,是无形资产对企业营销的有力支撑。这也正是越来越多的企业看好“工业游”的真正原因。
既然工业游活动既叫好又叫座,国内那么多有条件的企业,真正推行的为什么屈指可数?专家分析,工业游本身所展现的,不仅是企业的开放胸怀,更是企业的一种真实和透明。让参观者走进厂区厂房,让企业的生产和管理在众目睽睽之下进行,这对企业来说,需要底气,更需要勇气。事实证明,许多企业还没有这样的胆量,最多的托词是:工业游与安全管理、与商业秘密背道而驰。
以安全为由将工业旅游拒之门外,显然站不住脚。众所周知,在西昌卫星发射基地,游客可以到发射架下照相,还可以进入警戒线内的工作区,近距离参观卫星发射指挥中心。卫星基地都能让人参观,普通企业又有多少秘密须防人于千里之外?当然,游客的组成有时很复杂,但只要对游客讲明注意事项,对游览过程开展安全监护,将安全敏感区划至参观路线之外,所说的问题几乎就不成为问题。比如“石钢工业游”,从安全角度出发,该公司只接待初中生至70岁以下的老人,每周接待1—2批的参观人员,每批的人数控制在50人左右。
还有一种说法就是:我本有意“请进来”,奈何量级够不着。企业的这一说法,确实普遍存在,倘若如此,当地政府就该有所作为。有经验证明,政府牵头,只要对辖区内工业游资源进行全面摸排和掌握,只要发动起各成员单位彼此整合,改变“单打独斗”的模式,形成“一企一景”的线路,单个企业也完全可以借助工业游分取一杯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