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6版:金融投资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6版            金融投资
 

2014年10月14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车险费率市场化改革将至险企推“性价比”战略拼市场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王瑞梅

车险费率市场化改革将至险企推“性价比”战略拼市场

相对于险企之间的价格战,不少车主最关心的问题则是价格与服务如何协调,这也成为摆在诸多险企面前的一道考题。

日前,保监会向各家保险公司下发了《关于深化商业车险条款费率管理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意味着商业车险费率改革终于迈入了实际操作阶段。实际上,保监会在商业车险市场化改革上一直不遗余力,多次在各种公开场合表示,要积极稳妥地推进市场化改革。

最大区别

是车型定价模式

据了解,车险费率市场化改革的步伐加快,很大程度上来自目前车险业务经营状况惨淡的倒逼。据国内49家经营车险业务的财产保险公司2013年年报显示,除了人保、平安、太保三家上市险企实现承保获利外,其余未上市财险公司去年的车险承保全部宣告亏损。

据报道,现行车险费率价格最大的决定因素是汽车购置价。也就是说,购买同样价格的进口车和国产车,尽管保费一样,但进口车的维修成本显然更高。

在不久前举办的中国精算师年会上,保监会财产保险监管部精算处处长丁鹏表示:“此次费改跟以往最大区别是车型定价。这次整合了全行业的资源,对于10余万种车型进行了梳理和标码,形成保险行业自己的车型身份编码体系。每一个车型都有身份证,每一个车型都编制了一个相对合理、全国平均的汽车购置价,在各公司之间形成了完善完整的、有可比性的车型车价资料库。”

事实上,8月中旬,中保协就已经提出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车型标准名称数据库”,以解决国内车型产销量大、型号多等待解难题。

中央财经大学保险学院院长郝演苏在接受《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改革最简单的就是“三从”原则,从车、从人和从用这三个方面来进行合理的定价。

据了解,高度市场化的欧洲车险市场遵行的即是“从人从车”原则,在确定保费时,保险公司会充分考虑到车主的个人情况以及车况等因素。一般保险公司通行的原则是,25岁以下的车主,年龄越低,所需保费越高;年龄相当的车主,无赔付记录年限越长,所需保费相对会便宜。

郝演苏认为,车险改革应是一个全方位的、社会各个方面都要配合的改革,除了保险公司,汽车的维修包括汽车所有产业链都要有相应的匹配。政府相关部门也要对保险公司在汽车维修方面的零整比问题以及零部件价格偏高等问题采取一定的动作,允许保险公司自己采购汽车的零部件,甚至允许保险公司参股相应的汽车企业,这样市场就不一定完全受制于人了。

“保险企业在车险方面的很多亏损并不是保险业务本身导致,而是零部件的价格和维修成本和实际状态不符所导致的亏损。”郝演苏表示。

险企积极

备战车险费率改革

随着费率改革正式实施,保险公司自主定价权范围将随着费改的推进而随之加大。有车主推断,各保险公司为了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在短时间内,可能会有一场“价格战”。也有分析人士指出,费率改革或将带来一场汽车保险市场的洗牌。

有保险公司业内人士表示:“过去四年,车险市场老三家(太保财险、人保财险、平安财险)之外的几十家中小公司始终在1/3的市场中挣扎。从过去几年车险主体的业绩来看,中小公司的机会都不大,整体来看,基本没有能力跑赢市场。”

郝演苏也认为,小企业不会因价格战而把消费者都吸引过去,保险公司并不会出现大洗牌,保险公司成立的标准很高,会有自己的一个判断和基本安排。无论怎样竞争,市场上都会有一个基准的价格,保险公司会有一个理性的判断,初期会有一些小的麻烦,但市场会有自我修复能力。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相对于险企之间的价格战,不少车主最关心的问题则是价格与服务如何协调,这也成为摆在诸多险企面前的一道考题。

记者还了解到,尽管车险费率改革尚未实施,一些先知先觉的保险公司早已开始了积极的尝试。阳光车险相关负责人介绍称:“阳光始终注重研发人性化的产品和服务,并且在积极地准备着‘商车费改’(商业车险条款费率管理制度改革)之后更好更快地提升服务质量。”

据介绍,长久以来,阳光车险早已开始了对于费改的尝试和准备,赢得了众多客户支持和信赖。据了解,阳光车险根据车型区别特别推出了“大众品牌专属车险”,同时针对不同的车主先后推出了“零出险”车主优惠活动和女性专属车险等特色产品。

“此次改革对于阳光车险是一个契机,阳光将继续加大价格优势。”阳光车险相关人士表示,阳光车险一直以性价比高著称,在商业车险费率改革之后,阳光仍然意在以实惠的价格与优质服务相结合,绝不会因价格的降低而摒弃优质的服务。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