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5版:金融投资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5版            金融投资
 

2014年10月14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农信社贷款利率高达15%

县域金融机构恶性竞争拉高企业融资成本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王莹

农信社贷款利率高达15%

《中国企业报》记者发现,在相关政策的支持和鼓励下,大批商业银行、城商行、村镇银行密集布局县域。而由于县域金融机构趋于饱和,竞相揽储,恶性竞争态势明显,使得农信社吸储难度加大,所放贷款有限,当地小微企业贷款成本被明显抬高。金融机构扎堆县域

“此前,有大批城商行和村镇银行等金融机构迅速涌现,上海农商行就在我所在县域设立了多家村镇银行。”湖南某县商业银行相关负责人邱丰裕在接受《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找地方银监局开设新的机构的银行很多,县域一级还是比较好批一些。

8月26日,武汉农村商业银行作为发起人成立的海南澄迈长江村镇银行开业。据记者了解,武汉农商行在已设立3家村镇银行的基础上,又获批发起组建17家村镇银行,分别位于广东、江苏、湖北、云南、海南等5省,年内将全部开业。明年还计划再申请成立16家,一旦获批,武汉农商行将拥有36家村镇银行。

据了解,为解决农村地区金融机构覆盖率低、金融供给不足、竞争不充分等“金融抑制”问题,在银监会调整放宽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的引导下,以村镇银行为代表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获得迅速发展。

《中国企业报》记者从河北省银监局获悉,截至6月末,全省共组建村镇银行62家。根据预计,到今年年底,河北的村镇银行将达70家。加剧吸储大战

县域金融机构的饱和,加剧了揽储大战。

“有的县域金融机构包括农信社和农村商业银行吸储难度非常大。”邱丰裕表示。在邱丰裕看来,增加农信社吸储难度,最明显的就是来自近年来迅速发展的村镇银行的竞争。

据《中国企业报》记者调查发现,深圳、浙江等地的部分村镇银行,为争抢存款,纷纷在存款业务品种方面进行“创新”,进而给予优惠利率以吸引储户。

某村镇银行客户经理向记者介绍,该行还推出了一种“财运通”业务,利息更为优惠。最大特点是,如果储户在约定存期前支付存款,利息按实际存期对应的定存计算,剩余存期则按活期存款付息。

“比如1万块钱的一年期定存,但只存了十个月就取走了,但这十个月还是按一年定存计算利息,后两个月按活期算。”他说:“计息标准全部是按基准利率上浮10%后计算,存的时间越长利息越高。像‘财运通’业务,年化后利息最高能达到活期存款的10倍左右。”

实际上,上述类似做法并不少见。记者查阅浙江、重庆等多地村镇银行网站发现,上述做法已经非常普遍,只是在具体做法和利率计算上略有不同。

而在这种竞争状态下,一些农信社也不得不给出高额的定存利率吸引储户。

“一些有资金需求的农信社,为了向客户发放贷款,在全国范围内寻找存款。我就帮他们找过资金。”职业资金中介郭金向《中国企业报》记者表示,农信社一年期定存利率已经高达10%左右,远高于央行规定的一年期存款3%的利率水平。小微企业融资成本被明显拉高

实际上,部分村镇银行在疯狂揽储后,却很少放贷,而将贷款资金大量投入一些回报丰厚的领域。

“村镇银行揽储资金较大部分转移到上级控股行从事投资银行业务,特别是那些经济不发达且信用环境比较差的县域,银行进行信贷投放的风险程度较高。”磐安农信社内部人士陈浩在接受《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时指出。

据陈浩透露,很多村镇银行的贷款实际流向了县级市的居民购房和非农项目,而有的将部分房地产企业或宏观调控企业的信贷“分拆”成散户贷款以迎合村镇银行对农户贷款比例要求。

而据业内人士透露,由于村镇银行等金融机构在当地吸储不放贷,使得农信社吸储难度加大,所放贷款有限。

《中国企业报》记者通过调查了解到,小微企业在部分县级农村信用社贷款难度非常大。不少小微企业主告诉记者,很难从信用社贷款,除非“有熟人”。

而一直与农信社有合作的部分小微企业则明显感觉到融资成本被拉高。

“今年以来,农信社的贷款利率越来越高,我合作过的农信社在放贷时会同时要求企业拉一笔存款作为附加条件,以‘贴息’方式,由我们这样贷款企业支付给资金方,这就变相增加了融资成本。”湖南某县镇上一位从事农产品加工的小微企业主刘炼向《中国企业报》记者表示,目前有些农信社贷款利率已经达到14%—15%左右。且这种现象在各地农信社极为普遍,并非个案。

而在郭金看来,目前县域经济发展已经基本上失去了现代金融服务体系的支持。

“目前县域小微企业几乎很难得到商业银行的信贷支持。商业银行的县级支行发放贷款权限被上收至分行,县级支行基本上是吸储机构,批放贷款要上报总行,加之央行货币政策在县域传导不畅以及金融服务手段单一等因素,县域经济发展基本上失去了现代金融服务体系的支持。”郭金表示。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