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5版:金融投资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5版            金融投资
 

2014年10月14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虽然银行越来越多,但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贷款却越来越难。

义乌调查:银行多如米铺
企业贷款仍难于登天企业每一笔贷款都要和银行签订承诺书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钟文

义乌调查:银行多如米铺企业贷款仍难于登天

王利博制图

宏观经济风声鹤唳,在资金链断裂、企业倒闭、老板跑路的背景下,贷款难成为许多企业经营者挥之不去的痛。

7月25日,首批三家民营企业获批筹建,意味着中国银行业再添新丁。然而《中国企业报》记者在调查中了解到,虽然银行越来越多,但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贷款却越来越难。

银行为何如此惜贷?企业如何难贷?这其中的症结在哪儿?金融机构有没有创新产品惠及企业?近期,《中国企业报》记者在浙江义乌等地进行了调查采访。

银行密集企业难贷款

浙江经济发达,银行业也非常发达。《中国企业报》记者发现,在浙江,经济发展比较超前的县市,一般都有20家左右的银行机构。

据记者粗略统计,杭州市余杭区就有25家银行之多,200多个营业网点。除号称为中小微企业服务的泰隆银行以及来自小商品集散地义乌的稠州银行外,山东恒丰银行、深圳银行等均在此设有分支机构。而在以小商品著称的义乌市,也有22家银行设立分支机构。作为经济强县,在义乌,很多银行都把分行设在此地,或者把原来在此地的支行升格为分行,像浙商银行、深发银行都属于这一类。

记者从中国人民银行义乌支行了解到,2014年7月份,义乌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为2432.85亿元,比上月下降111.95亿元,比年初增长170.14亿元。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为1885.05亿元,比上月增长2.18亿元,比年初增长106.99亿元。而这两个数据在2010年7月分别为1431.3亿元和1011.95亿元。

有业内人士表示,对于一个县级市,无论是存款还是贷款数额都有点“吓人”,规模够大了。

“义乌银行多如米铺,但是贷款却比登天还难。”在义乌搞养殖业的张先生无奈地告诉记者,由于扩大了养殖规模,手上没有流动资金,想去银行贷30万元,但他没有资产抵押,根本没办法贷款。

不过,义乌某银行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义乌集聚着三、四万家小微企业,当然不能保证每一家企业都贷到款。银行也是企业,除了盈利,还有一个风险把控的问题。

银行严控贷款用途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对于企业贷款难的问题,有银行业人士也发表了不同的看法,在他看来,不能总怪银行不贷款,企业自身也要找原因。

兴业银行浙江某支行负责人梅林(化名)告诉《中国企业报》记者,目前各银行应该都还有一定的贷款额度。梅林认为,企业贷款难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银行的风险把控文化。作为特殊企业,银行把把控风险放在了第一位,且每个银行对于风险的理解也不一样,对放贷的经济指标也就不一样,这也造成了同样的企业,在一些银行能贷到款,而在另一些银行贷不到款;二是企业自身要查找问题。众所周知,在银行贷款都需要抵押或者担保,但实际上抵押只是银行放贷的一个指标,银行更看重企业的经营状况和发展潜质。受经济危机的影响,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也有所上升,所以对放贷更加严格,对企业贷款的用途和资金流向更为关注。

温州富达汽车贸易有限公司董事长李良松告诉记者,现在每一笔贷款企业都要和银行签订承诺书,表明这笔贷款的用途,如果出现违规行为,银行会立即冻结银行账户资金。而以前,是根本不需要签订这样的承诺书的。

梅林给记者举了一个例子:有一次,一家小企业想贷款200万元用于购买原材料,这家企业做得不错,而且有抵押物,完全符合贷款条件。但当他去企业实地查看和了解后发现,这家企业根本用不了这么多资金。他对老板表示,希望能告诉他贷款的真实用途。这位老板坦言购买材料只要30—50万元,但朋友邀请去贵州买一个矿,就想多贷点。最后,梅林拒绝了这笔贷款。他说,企业的目的不仅仅是购买材料,更多的是去买矿,资金用途发生了变化,这种贷款风险比较大,所以肯定是不能放贷的。

“银行考虑的是本息的安全回收。”梅林告诉记者,前几年房地产火热,很多实体企业用贷款的资金投到房地产行业,最后造成主业出问题,雪上加霜的是房地产又出现问题,造成企业倒闭,银行贷款收不回来。

抵押仍为三农贷款难题

尽管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支持三农企业贷款的政策,但《中国企业报》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三农企业由于无抵押,贷款就更难。

一位不愿署名的某信用社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按照国家有关政策,农字头银行对三农贷款都有一定的指标,但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大部分资金都变相流向了城市、大企业或非三农企业,甚至根本不需要资金的人的手中,而急需资金的三农企业或者农户往往贷不到款。

在东阳市某机关事业单位做临时工的赵先生告诉记者,他的一位在街道信用社当主任的同学,一直打电

话要他去信用社贷款。虽然

他不做生意,家庭收入也不错,根本不需要贷款,但碍于老同学的情面,还是带着妻子去办理了一笔10万元的贷款,最后干脆把这笔钱借给了一个做生意的朋友。

谈起三农企业贷款难题,义乌农业龙头企业华统集团董事长朱俭勇显得很无奈。他说,像很多种植、养殖类企业,土地是租来的,场地是租来的,搭建的建筑物也是临时的,根本就没有抵押物,怎么去贷款?

朱俭勇透露,一些农字头银行更热衷于做政府项目,因为政府项目资金用量大,成本低,而且风险较少。

某县级银行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现在银行竞争非常大,他们银行也一直在努力做政府项目。一方面是给政府项目贷款,另一方面创新理财产品,争取财政部门把钱存到他们银行来。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