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13版:中国企业评论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13版            中国企业评论
 

2014年9月30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作为企业,如果文化没形成主流,企业的后续发展最终会受限制,因为任何品牌都是企业文化的“外挂体”。不论是品牌还是产品,要想走出来,要想闯荡国际市场,如果品牌没有足够的文化做支撑,参与竞争的难度就会越来越大。

习总挺国学企业文化建设应有作为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江金骐

习总挺国学企业文化建设应有作为

不知道是对流还是传导,前两年兴起于民间的国学热,现在似乎又呈现为“自上而下”的势头。

9月24日,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在京召开,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开幕会并做主题演讲,强调“中国优秀传统思想文化中,最核心的内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修齐治平、尊时守位、知常达变、开物成务、建功立业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

习近平对国学的褒扬不仅如此。今年教师节前夕,习近平走访北京师范大学时,非常认真地表达了自己希望传统文化能够得到传承。再早些时,也就是去年的11月26日,习近平到山东曲阜孔府考察时表示,要使中华传统文化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发挥积极作用。

我们常说,丢掉思想文化,国家立不起来,优秀传统文化是永远不能离别的精神家园。由此推开说,丢掉优秀的传统文化,企业文化建设无异于缘木求鱼。

随着中国进入“大企业时代”,企业文化建设被提上从未有过的高度,但是,无论是民营企业、国有企业还是合资企业,在管理上都采用了西方经济学的方法,与其相应的企业文化,无论喊出什么样的口号、设计出什么样的LOGO,或拟定出什么样的核心理念,但基本上是围绕着“规制”“服从”“流程”“效用”各做延展。企业文化建设的这一基本取向,不能说没效果,但水土不服者也越来越多。企业出现了排异现象,国学正是解决这个矛盾的“方子”。

为什么这样说,看看以下几件正在发生的事:第一件是,“2014北大管理与企业文化国学班”正在开课中,来自金地集团、赛特集团、光大银行、华夏银行、北京恒通集团、国美电器、长城葡萄酒等企业的高管,奔着“修身、明志”的目的坐进了课堂;第二件是“中国企业500强”新华联集团,在刚刚结束的年度培训中,专开“国学”课程;“中国机械工业百强”山东华兴机械股份公司,不久前实施以“国学养心,文化育人”为主要内容的企业文化创新工程,为正在开展的“三提一优”活动提供了精神动力。除此之外,我们还经常听说许多的公司,从高校邀请国学老师,开展形如“《弟子规》特训营”、“员工诵读感恩词”、“孝德建设大家谈”等形式各异、内容大同的学“国学”活动。

类似活动,我们姑且不论其效果,但至少能从中看出,国学已越来越多地受企业家重视。企业家的重视,无疑加快了现代企业文化引入国学经典的新一轮讨论。

或许有人会说:凝结于企业之中的传统文化,随着晋商、徽商的没落,过去精粹已成历史旧迹,如同文物,只能远观不能近玩。但是,被誉为"东亚奇迹"的东亚儒家经济圈,在上世纪勃然兴起,这作何解释?

我们所说的企业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组织里一群人,有共同的理想、共同的追求、共同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趋向,但这种“求同存异”的存在,毕竟只局限于一个组织,体现为单一的经济体行为,反过来说,某一个经济体即使体现出良好的执行性和统一性,未必就能遵循良好的经济秩序和道德秩序。如果将企业文化与“国学”进行对接和融入,那么,这样的企业文化很自然地涵盖着民族性、行业性和利他性,甚至由此衍生的“名称文化”、“老板文化”以及“团队文化”等,一旦出现偏差,也能得到及时的校正和补位。

文化就是人化。传统文化特别注重人的感受和人的发展,而国学就是以“仁义”为核心,对此,有国学专家将其概括为“一个中心、三个基本点”,就是“人”为中心,从精神层面、价值观层和道义层面,来平衡企业经营中的利益冲突。

实际上,作为企业,如果文化没形成主流,企业的产品推广最终会受限制,因为任何品牌都是企业文化的“外挂体”。不论是品牌还是产品,要想走出来,要想闯荡国际市场,如果品牌没有足够的文化做支撑,参与竞争的难度就非常大。

拿五粮液来说,单看五粮液的电视广告:青花瓷瓶、丝竹旗袍,琴声悠扬、园林古道……如此“镜像”就给人一种很“中国”感觉,但这只是表象,五粮液对企业文化的核心理解其实是中庸,并且,企业在经营中深推中庸理念。他们将五种粮食讲成平衡、讲成互补,这就是将国学直接融入企业文化,因为这里面体现的就是人和人、人和社会、人和自然的关系。从这一点分析,五粮液能持续发展壮大,与“国学滋养”不无关系。

五粮液的例子说明,依托中华文化建设企业文化,是用以定性的,这与西方的定量文化存在着显著的区别。现在掀起“国学热”,就是一改“利润至上”,而要一统“情理法”,其中的理,就是国学所要倡导的信仰建设。都说中国目前最大的危机是信仰危机,如果把国学中优秀的成分粹炼出来,建立一种企业信仰,不仅能让企业员工有归宿感,凝聚正能量,最终获益的还是企业和企业人。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