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12版:创新企业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12版            创新企业
 

2014年9月30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家电巨头数据化重生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许意强

家电巨头数据化重生

“将大数据应用于企业的技术创新、产品研发、生产制造、市场营销、广告投入、用户调研、售后服务的全过程中,对于家电企业来说,至少在五六年前便已经陆续开始,虽然没有形成系统化,却已经在一些环节上取得了超出预期的效果”。

日前,海尔、长虹、美的、TCL、海信等多家家电企业相关人士在接受《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时坦言,特别是今年以来,随着大数据的应用变得越来越普遍,甚至对于很多企业来说已经离不开了,未来将承担起对现有家电商业模式创新突破口的重任。

助力家电企业转战高端市场

将大数据快速应用到产品研发、生产制造和广告投放环节,成为过去几年来家电企业最常用的三大领域。

今年推向市场的海尔“免清洗”洗衣机,就是一款由大数据平台“用户交互”的成果。海尔免清洗洗衣机研发总监杨林告诉《中国企业报》记者,“这款产品是在十大交互渠道、19个交互平台,拥有超过500万粉丝量、1000万个交互量、1300个创意量基础上,由846位创客提交方案、11位创客来到青岛后,与海尔全球技术研发中心的中国、日本、韩国的专家共同研发。最终大数据让海尔找到了突破洗衣机内桶清洗难题的钥匙。”

同样,在生产制造环节,大数据的应用也在发挥着重要角色。长虹大数据公司总经理刘东透露,“当智能新品投入后,用户的使用及其操作习惯会形成一系列数据,这些数据在自动传输到长虹云平台后,经过技术研发和生产制造人员的收集分析,将会形成一些数据和方向,从而指导和改进长虹硬件的生产制造,加速产品的流转,避免库存积压。”

面对年轻一代消费者的互联网行为越来越频繁,大量的上网行为被记录下来后形成了海量大数据库,为家电企业实施“精准广告投放和推广”提供了便利。最近三年来,几乎国内所有的一二线家电企业都与百度等搜索服务商建立了深度合作,主动根据用户的搜索行为推送相应的新品信息、促销活动以及品牌形象等信息。

中国家电商业协会副秘书长吴咸建则告诉《中国企业报》记者,“无论是技术研发,还是生产制造环节,大数据的应用加速家电企业的运营效率,推动企业从中低端市场向高端市场的转型步伐。同时,也大大拉近企业与消费者的距离,实现在产品和技术创新上的小步快跑,逐步从规模化制胜向规模利润双丰收转型。”

大数据的商业价值在产品智能化

今年以来,随着越来越多的家电企业,加速智能化产品的市场推广和家庭普及,产生了大量的数据,比如工程渠道、电子商务等等,包括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物联网,都开始释放规模化的数据。在以前企业没有形成对大数据的系统性认知,但是今年以来越来越多的家电企业开始注意到,大数据已成为一座“有待挖掘的大金矿”。

“其实,大数据不只是可以优化企业的运营效率,提高企业的经营利润,最关键的是一旦得到大量的应用,将会拉开家电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大幕,为家电转型提供盈利模式多样化创新。”资深家电观察家洪仕斌指出,这将是家电企业未来的重要发展方向。

海信科龙空调首席科学家王志刚博士告诉《中国企业报》记者,“从过去单一的智能空调,到现在我们推出的‘会呼吸的家’空气解决方案,实现从环境温度的调节,到环境的洁净度、湿度甚至舒适度的调节,这就是产品智能化协同和应用后,产生的全新大数据价值,最终将会推动我们在商业模式的创新,不只是卖解决方案,还透过增值服务盈利。”

早在2013年,长虹就联手IBM打造大中华区首个大数据竞争力分析中心,并基于“家庭互联网”的应用环境和智能电视、空调、冰箱等产品,形成了1500万的有效用户信息,为今后进行商业化开发提供了可能:基于千万级以上用户,可以推出长虹用户最喜爱的电视节目榜单,可以基于智能冰箱实现家庭食品采购与商超的无缝对接,甚至还可以直接向空调用户推送相应的空气设备清洗服务等等。这将是包括海尔、美的、TCL等综合性家电集团未来的商业方向。

志高集团董事长李兴浩就告诉《中国企业报》记者,“一旦我拥有1000万户的智能空调用户和数据,就会拥有千万级的室外温度感应探头,未来志高所有的空调都可以免费送,并通过定期的售后服务,甚至与第三方合作开发消费者需求的增值服务。”

“当前,大数据已经成为家电企业战略资产和核心竞争力,必须要构建以用户为中心,重新理解产业和价值链。”奥维咨询董事长喻亮星认为,首要任务就是建立数据转化能力,将大量的数据怎么转化成为真正的资产,转化为竞争力,完成大交易和大交互数据融合,建立开放式的大数据平台将是整个家电产业共同的任务。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