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7版:产业公司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7版            产业公司
 

2014年9月30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处方药网售解禁在即
BAT全线提前布局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张博

处方药网售解禁在即BAT全线提前布局

近日有消息称,《互联网食品药品经营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有望10月落地。据知情人士介绍,最晚2014年年底之前,涉及企业最为关心的“委托第三方配送”、“单体药店网上交易”、“处方药网上交易”等内容的互联网药品销售新政就会出台。

据《中国企业报》记者了解,目前取得网上药店牌照的150余家企业主要的销售品类是未计入医保的医疗器械以及各类保健品等。据瑞银证券估算,处方药网上销售解禁后,中国药品电商的市场空间将从2000亿元的非处方药市场扩展至3万亿元左右规模。

阿里目标不只是医药电商

事实上,阿里、腾讯等互联网巨头在很久之前就已经在为处方药网上销售开禁进行准备了。2014年初,阿里联手云峰基金斥资13亿港元入主中信21世纪,并为自己取得了一张第三方网上药品销售资格证的试点牌照。

中国科技产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冯超群博士分析称,从阿里目前的布局情况来看,天猫医药馆未来仍将负责非处方药、医疗器械等产品的运营,而可能更名为阿里健康的中信21世纪将负责处方药的运营。冯超群表示,消费者在第三方药品销售平台上买药,药款可由平台进行货款代收,而在天猫医药馆和京东医药城交易支付须跳转到药店的自建平台进行。

据记者了解,为避免禁令解除后订单激增而处方审核能力不足的尴尬,阿里已经在招聘专业执业药师。对此,该公司相关工作人员表示:“我们对外招聘执业药师,主要是服务天猫医药馆,以提升专业性。我们这么做,主要是在更好服务消费者的同时,也更好地符合监管要求。”

除了自建药品销售平台,阿里借助中信21世纪成功进入到医药的生产和流通等上游环节。未来中国药品从生产线到各级经销商再到零售商、药店、医院,所有基本数据都会进入阿里的“药品安全计划”,借此,阿里不但可以向消费者提供药品的各项基本信息,还将成为中国药品电子监管的一部分。

与此同时,阿里计划通过手机淘宝和支付宝钱包两款应用将医药、医保、医疗等环节逐一打通。借助支付宝的金融优势,阿里希望将药房、门诊纳入其“移动智能就诊”体系当中,阿里巴巴首席运营官张勇表示,以后患者通过支付宝钱包就能实现挂号、候诊、缴费等功能,并实现医保和自费部分的自动扣费。

腾讯构筑社区化电商模式

尽管阿里先发制人,但腾讯也不甘示弱,利用海量微信客户端,联手众多药企和医药经销商建立移动O2O平台,试图在医药电商领域分一杯羹。

据了解,腾讯通过与京东的合作,间接参与了国家发改委的医药分离试点计划,获准试点处方药销售。《中国企业报》记者了解到,按照京东的设想,在处方药网上销售解禁后,患者可以用医院、诊所开具的医嘱处方、电子病历,直接通过京东线上平台下单,购得处方药,并由京东完成配送。

腾讯主打的是连锁药店上门快送,京东医药城相关工作人员表示:“我们的订单必须是连锁药店的店员进行配送,在24小时以内就能送到。”对此,开心人网副总裁龚波认为,它类似于一个和线下门店合作的模式,订单到达线上店后,线上店配发给线下店,线下店组织送货。

除了物流优势,微信支付也是腾讯与阿里掰手腕的重要砝码。据了解,九州通、开心人等知名医药电商已经在开通微信支付及微信商城,用户通过移动客户端下单,电商进行线下快速派送。目前,在北京和上海等城市的200多家合作电商实体药店已实现店内微信支付。

业内人士表示,目前腾讯主要是借助其庞大的用户数量,以及强大的会员管理能力、会员服务能力,进行潜在的消费者教育,而这些都是广大医药生产和销售企业最需要的。

一家医药电商的负责人表示,由于药品的特殊性,移动端具有PC端无法比拟的优势。“移动端可以从诸多根本的功能层面上解决用户和商户的双边需求,比如药品的即时性需求、医患实时沟通以及更多基于移动端的科技应用等”。

百度发力健康云提高客户黏性

与腾讯和阿里的电商策略不同,百度更倾向于做电商的流量入口。分析人士表示,近年来,垂直电商获取流量成本越来越高,线上流量基本上被几大电商平台瓜分,发展新用户很难,而百度搜索框则是最好的商品入口。一位垂直医药电商的负责人向记者表示:“要增加流量,必须得到百度投放关键词,一旦推广经费减少,流量立马降下来。”

除此之外,百度还通过大数据、医疗领域深化定制化的健康信息等服务的方式,不断向医药电商领域渗透。例如与食药监局合作,百度拥有了认证药品搜索、认证网络药店等权威数据的搜索能力。而此举也让百度成为了同天猫医药馆一样的专业药品订购入口。(下转第八版)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