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5版:金融投资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5版            金融投资
 

2014年9月30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三部委发文叫停虚增存款
银行手段翻新“顶风作案”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王莹

三部委发文叫停虚增存款银行手段翻新“顶风作案”

虽然“十不得”的规定让不少银行在吸收存款方面稍有收敛,然而在存贷比考核等诸多压力下,仍有许多银行通过借道保险资管和票据业务“顶风作案”。CNS供图

银监会、财政部和央行日前发布《关于加强商业银行存款偏离度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以下简称“236号文”)约束存款“冲时点”行为。其中明确规定,商业银行不得通过十种方式违规吸收和虚假增加存款。

《中国企业报》记者在调查中了解到,虽然“十不得”的规定让不少银行在吸收存款方面稍有收敛,然而在存贷比考核等诸多压力下,仍有许多银行通过借道保险资管和票据业务“顶风作案”,且手段翻新,更为隐蔽。

突击揽储稍有收敛

据了解,“236号文”中的“十不得”包括不得强制设定条款或协商约定将贷款资金转为存款;不得将贷款资金作为保证金循环开立银行承兑汇票并贴现,虚增存贷款;不得将财务公司等同业存放资金临时调作一般性存款等十种方式。

《中国企业报》记者了解到,“236号文”下发后,银行惯用揽储手段似乎稍有收敛。

某城商行分行行长助理余敏对《中国企业报》记者表示,行里已发内部文件要求慎用文中提到的多种虚增存款模式,因此都有一定程度的收紧。

“此前各大金融群或是论坛一到月末或季度末总会有银行人士把需求资金量和利息报上,等资金对接。日息多为千分之二,有的地区高至千分之三。就是1亿元资金放一天或几个小时,跨过时点,就有20—30万的收益。”此前参与过银行季末冲时点的资金中介郭金接受《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时透露,现在已是九月末了,找他的银行明显少了。

一位银行一线工作人员则认为,新规将引发银行经营行为的连锁震荡。“突击拉存款的行为已经有所收敛,但拉存款的任务更为紧张。”该人士称。

“如果真正执行,大部分中小商业银行都会受到非常大的影响,我个人粗略算了一下,存款量将下降1/3左右。”渤海银行行长赵世刚表示。

诸多银行仍“顶风作案”

虽然一些银行收敛了突击揽储,但《中国企业报》记者调查了解到,暗地里,诸多银行仍然在“顶风作案”。

在通过银行承兑汇票虚增存款被明令禁止之后,目前,利用商业承兑汇票保证金业务虚增存款成为目前最为隐蔽并呈井喷之势的手法。

记者了解到,利用商业承兑汇票保证金虚增存款是类似银行承兑汇票的“变异”手法,而这一条并没有列入“十不得”之中。

“倘若银行愿意在商业承兑汇票后加具保贴函,持票人就可以得到银行贴现的承诺,可以在票据未到期前,通过向银行申请贴现提前融通资金。票据到期后,由银行向承兑人提示付款。”国有大行同业部内部人士刘晓东对《中国企业报》记者表示,接下来,具体虚增存款的操作便与银行承兑汇票相类似了。

据了解,对于商业承兑汇票,通过保贴发放获得的商票授信总额,央行系统贷款卡都无法体现,因此即使是监管层也无法得悉具体情况。

除此之外,借道保险资管则是虚增存款“花样翻新”的最新模式。

国有大行公司部内部人士石为添向《中国企业报》记者透露,部分银行正在与保险公司合作,将同业存款转化为一般性存款———即以同业资金对接保险资管计划,并以保险资管计划的名义存入标的银行。而根据规定,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协议存款不计入同业存款而计入一般性存款。

这一模式记者也从保险资管人士处获得证实。

据了解,实际操作中,保险公司与银行会额外口头或者私下书面约定一个存款期限,类似于“抽屉协议”。

“一般来说,很多银行做协议存款,虽然是签五年,实际上就是几个月。一般的做法是,存款双方口头约定几个月提前支取。”石为添表示。

据一位银行内部人士透露,其所在银行某分行两个月内用此类模式虚增存款数百亿元。

存贷比考核“压顶”

或致政策落地难

有业内人士表示,在存款考核压力和存贷比考核等诸多因素下,虚增存款的违规操作还将持续。

“我们每天都在为拉存款的事情着急。”一家股份制银行一线员工柯景表示,只要存贷比约束仍在,信贷投放就需要相应的存款增长。

而在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看来,由于银行业面临着全局性的存贷比紧张,才使得“236号文”中所列的“十不得”成为全行业流行的吸存法门。

《中国企业报》记者发现,自存贷比开始日益紧张的2011年开始,银行的存款中突然就多了几个子科目保证金存款、结构性存款占比持续提高。这两部分在总存款中的占比已从最初的5.5%左右迅速上升到了2014年的7.5%左右。

“这两部分的持续增长显示了银行竭力满足存贷比的努力。”鲁政委表示。

更有专家表示,利率市场化的不断加速以及互联网金融鲇鱼效应的强力冲击,造成商业银行存款上升缓慢甚至流失,这就更加重了商业银行存款压力,强化了揽存冲动。

对此,有业内人士表示,政策执行若无强硬处罚措施,银行虚增存款的违规操作难以杜绝。

“监管层和银行的博弈其实不是一次两次了,出台新政但没有强硬的处罚措施,预计在一段时间内,部分银行钻各种监管空子,拔高存款的现象还会存在。”柯景表示。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