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互联网被当做一种工具时,每个个体在其中的创新,形成的合力必然会倒逼组织变革。
人人微创新倒逼组织变革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李建雄
人人微创新倒逼组织变革
从蒸汽机革命之后,互联网是第三次革命。互联网不仅是一种工具,更是一种生活常态,对新希望而言,如何利用互联网,如何把生活变成生意,需要我们的智慧。
关于互联网的话题,我们有一个“423”思考。今天的互联网企业具有4种驱动力:第一是产品驱动,像360、小米、苹果都是产品驱动;第二是平台驱动,不管社区平台还是商业平台,如阿里巴巴的大平台;第三是资本驱动,这个更多的是需要靠资金推动,哪怕现在亏损,看中的是未来的盈利空间;第四是转型驱动,即压力驱动。有两个核心,这也是互联网的根本,一是创新,二是客户价值。
有了“四个驱动两个核心”,企业要进行三个步骤,第一个步骤是怎么样做创新,怎么样做跟互联网相关的事情。第二个步骤是做跨部门的互动,成立很多跨部门的综合小组,开展跨部门的创新活动,也是更重要的协同。第三个步骤是成立创新部门,或者叫电商公司,这个时候把它定义成创新的孵化器。
如何做传统企业的转型和传统企业的创新,在转型过程中间有哪些深层次的困惑?创新其实很重要的是跟人相关,最大的困惑在人。
在互联网的今天有三种类型人,一种就是互联网时代下的“原住民”,另一种是从传统思维转型到互联网的“转型人”,还有一种人应该叫互联网下的“难民”,对新资讯没感觉,活在过去。今天,在我们很多的企业,太多的80后、90后开始走上舞台,并逐步担任重要角色。新希望公司一年招2000多名80后、90后大学生,他们大学4年,本想跳进农门,没想到结果还是跟一线农民打交道,心里落差可以想象。由此说来,对人的管理成了我们的挑战。但我们要相信新的一代,要给他们试错的平台,尽最大的努力,建立起良性的内部生态环境,为个体创新预留空间。
为了推动个人创新与组织创新的有机结合,我们一般会谈技术创新或者商业模式创新,这时候,互联网工具就被当成一种思维模式。在这种模式中,组织中的人人微创新,反过来就是倒逼着组织的变化和革新。
过去变革更多是从上到下的,领导或者老板决定下面的人去变,往往这一决定在传递过程中慢慢被忽略。有些企业原来很强,现在慢慢销声匿迹了,像惠普、诺基亚等名噪一时的品牌,现如今都面临着很大的挑战,我们也在面对这样一些挑战。
创新的三部曲,第一是营造创新文化,第二是搞了跨部门的协同组织,第三是成立了创新孵化器。很多微创新就来自于底层。我们组织创新大赛,发动一线更多员工参与创新,结合创新加大物质或精神奖励,比如以员工的名字命名工作法,还会对一些好项目给予孵化,通过机制创设或创新基金的方法,着力支持这些创新项目、鼓励个体创新,在采取的各种方法中,甚至将一部分商业化,成立一些创新公司。这些都是来自于很多基层的做法,有的很好,马上能用,但确实也有失败的,但我们总体是允许创新试点。
鼓励创新,推进了这么多年,最近把这种线下的创新搬到线上,我们开始做“创新社区”,也叫新创意社区,创新不打烊,就是让更多年轻人,随时都可到创新平台上,原来是8小时,现在只要有想法,都可以随时“亮剑”。另外也拿出“英雄帖”,在生产管理过程中,遇到一些困难问题抛出来,让员工发表自己的意见,搞成一个对接平台,这也是自己内部的一个社区,目的是在一线激发出很多好点子,再用机制支持它、孵化它。
(本文根据新希望集团副总裁李建雄在2014年中国企业500强峰会上的发言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