孵化器对比:国内选中后期,国外选早期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严珺
孵化器对比:国内选中后期,国外选早期
在微软创投加速器CEO高欣欣看来,目前国内正处于创业最好的时期,大量人才加入创业队伍,资本市场也掀起了热潮,每天都有几家新的融资被宣布,每一个细分行业都可以有10亿美元的公司的存在。
微软创投的标准:
要比对手快半年
微软创投加速器如何选择项目?在高欣欣看来,选择标准其实和VC差不多:
方向:创业者必须能解决硬需,这是核心竞争力;
团队:团队具有解决硬需的实力,团队组合相处融洽、互相认同;
技术:据有颠覆性创新,技术决定了进入市场的时间,如果比竞争对手快了半年,便可抢占先机;
和微软生态系统相关(非必要条件):微软不会选择完全无关的企业,比如非互联网领域的餐饮,还有早期的O2O,因为O2O早期难的是线下而不是线上。
而微软选择项目的方式也非常严格,需要先海选,再从其中的35家中做最终决选,有12家VC和微软共同面试,最终选出其中的19家进驻孵化器。
目前微软在7个国家建立了孵化器,包括北京、特拉维夫、班加罗尔、柏林、巴黎、伦敦以及西雅图,有200多家公司毕业,约80%拿到下一轮投资。在国内,微软提供的孵化器是6个月,因此选择的主要是晚期一点的、迅速扩张的公司,在所有入选公司中,只有35%是背包入驻,但是55%都是已经有了一个小产品,要做大规模的扩张,还有10%是A轮之后的。
和国外孵化器最大一点不同在于,国内孵化器会选择抱团的形式运营,以中关村几家孵化器为例,几家孵化器其实也存在着联动,由于任何一个公司的创始人,在早期在任何一个孵化器都不可能得到所有的资源,高欣欣表示,别的孵化器有的资源,我们就直接用,不会再重复做,自己的课程也会开放给别的孵化器,可以用场地来做活动,实现孵化器的联动。
国外孵化器模式:
占股为主
提到在互联网泡沫之后兴起的孵化器,就不得不提YCombinator,YC的创始人保罗·格雷厄姆本身就是成功的互联网创业者,人脉甚广,创办YC后更是凭借自身魅力以及云存储服务公司Dropbox和共享房屋短租平台Airbnb的成功吸引了大量的关注度。但随着知名度的增加,YC的迅速扩张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过多的公司分享着一定的资源,隐患很明显,入驻公司从40到50到66到79家,YC带给创业者的价值也不断被压缩,迫切地需要转型,YC创始人也因此在今年2月宣布不再负责YC运营、只担任合伙人并在办公时间参与具体项目,让位给了28岁的SamAltman。
和大班化的YC不同,另一家明星孵化器TechStars更偏爱小班化,TechStars则在纽约、波士顿、西雅图、博尔德四个城市设有招募点,每个城市的招募点每次只接收10个左右的创业团队,入选的企业可以选择其中之一就近孵化。
而在股权分配上,YC一般与孵化团队制订协议,用1.8万美元的价格购买创业公司6%左右的股份;另外,还会提前支付15万美元用于购买团队下一轮融资之后的股份,但团队承诺YC在下一轮出资占股时可以享受一定的折扣。TechStars会用2万美元的价格购买团队大约6%左右的股份,并提供10万美元预定公司下一轮融资之后的股份。
硅谷的华人孵化器Ufrate则选择了另一种模式,Ufrate在他们的孵化企业中则占相当大的股份,甚至在大多企业有董事长的席位。Zion本人就是6家孵化企业的董事长,也积极帮助其他孵化企业找和创始团队互补且经验丰富的董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