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7版:产业公司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7版            产业公司
 

2014年9月16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长三角货物快运列车开通
铁总染指零担业务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宋笛

长三角货物快运列车开通铁总染指零担业务

进入2014年,铁总的货改脚步就显得格外的急促。

9月9日,上海铁路局开通了“长三角货物快运列车”,接受办理长三角地区的零担货物快运业务。而此次长三角货物快运列车的开通与国内首班快运列车专线开通的时间仅隔了一个月。

到目前,铁总及各地方铁路局已经相继开通了京沪、京广、京津冀、南昌、珠三角等多条铁路快运专线。一张由重点城市间线路联通重点区域内线路的大型铁路零担运输网已经开始逐渐成形。

快运列车最快可实现次日达

此次长三角货物快运列车的运行模式与京沪快运列车相似,采用“五固定”的方式,即固定车次、固定编组、固定时间、固定路线、固定停站。

以南京西站为支点,每天开行南环、北环双向循环快运列车2对4列,服务范围覆盖长三角地区200个行政区县,运行时速最高120公里,运行时间南环约42小时,北环约36小时。

长三角货物快运列车可以实现“门到门”、“门到站”、“站到站”、“站到门”等多种运输方式。货物最快可以实现次日达,最慢再延迟一天也能接到货物。

上海铁路局为此次的长三角货物快运列车设立了224个无轨站及社会营业网点,核算上本来就可以办理货物业务的站点,总计有472个业务受理点。

据上海铁路局介绍,开通此次专列的主要原因是基于长三角地区的物流特点:小货、散货众多。原有以煤炭、钢铁为主的大货运输的模式不能够完全满足地区的货运需求。

上海铁路局为开拓专列业务,还专门成立了“长三角货物快运列车”客户代表队伍,实行统一管理,建立大客户信息库,向客户提供快运列车业务办理范围、内容、价格及货物追踪等服务,并可根据客户需求为客户制定经济合理的物流解决方案。

铁路零担运输网雏形渐现

从2014年8月在京沪线开设第一列快递专列起,铁总及各地方铁路公司已经相继在珠三角地区、京津冀地区、长三角地区等几个重点区域内开设了零担运输专列。

到目前,一张由重点城市间线路联通重点区域内线路的大型铁路零担运输网的雏形已经渐现。

据了解,其他重点区域的铁路局也会相继开展类似业务,而最终铁路货运专列这一模式将覆盖全国大部分重点区域,零担快运也将成为铁路的重要业务之一。

与以往的改革相比,铁总此次开拓零担快运业务的脚步显得格外匆忙,而这似乎与目前铁总并不乐观的运营背景相关。

根据9月初披露的2014年上半年审计报告显示,上半年铁总出现巨额亏损,税后利润为-53.56亿元。截至6月底,公司总资产为5.33万亿元,背负各类债务3.43万亿元,资产负债率超过64%。

不仅整体财务状况不优,货改后曾一度回暖的货运业务,在这半年间也出现了下滑。2014年上半年,铁总货运收入为1263.19亿元,较去年同期的1286.77亿元下降1.9%,货物发送量15.24亿吨,同比下降3.6%;行包发送量仅为77万吨,同比下降高达23.4%。

而究其原因,无非是以往的铁路货运过于依赖大宗货物,而受近半年的经济形势的影响,包括煤炭、钢铁等行业表现不佳,铁路货运也因此受到影响。

民营物流企业主心情复杂

对于铁路大举进入零担货运市场,民营物流企业的心情显得有些复杂。

一位长三角地区的物流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本来他不认为铁路会对目前的物流企业产生多大的冲击,但天天看着各种文章的剖析,他渐渐觉得有些担心。

这并不是他一个人的担忧,实际上,在这一段时间,有关铁路货运的相关文章开始在物流企业主的社交软件内频繁出现,并不断被转载。有关铁路进入快运市场话题,已经成为近期诸多物流企业主热衷讨论的问题。

从运营主体而言,铁总并不是直接成为物流企业的竞争人。据中铁快运的相关人士介绍,铁路物流在从“站到站”这一段距离是向社会开放的,所有有资质的物流企业都可以用铁路来进行运输,中铁快运在这一个环节并不占有多大的优势。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铁总在零担物流市场所持的心态是比较开放的。包括顺丰、申通、京东等多家民营快递企业或相关企业已经与铁总达成合作,借用快运专列或高铁来完成自身货流的运输。

而上述物流企业的负责人向记者表示了另一个方面的担忧,在他看来,铁路零担运输的兴起对于有条件的大型快递、快运公司可以被视为一种新的机遇,毕竟他们更有实力来实现自身业务的调整,但对于大部分中小型公路专线企业而言,要实现业务转型,搭上铁路这辆新干线并不那么容易。“铁路目前在货运市场的占比不超过5%,公路接近80%,公路市场是很多中小型专线企业立命之所,如果公路运输市场整体受到冲击,那这些企业肯定也会受到冲击。”该负责人表示。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