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5版:金融投资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5版            金融投资
 

2014年9月16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互联网金融登堂首家产学研一体互联网金融创新研究中心亮相五道口

来源:中国企业报  

互联网金融登堂首家产学研一体互联网金融创新研究中心亮相五道口

“传统金融若不改变,就会成为21世纪行将灭绝的恐龙。”香港永隆银行董事长、招商银行前行长马蔚华曾这样说。“具体而言,由于支付宝等产品发展迅速,其割断了客户和银行直接的关联,后果便是使银行失去了对市场需求的认知,因此传统银行必须拥抱互联网。”

关注客户体验、开放包容、普惠民生,是马蔚华推崇互联网金融的理由。展望未来,他认为传统金融和互联网金融的深度融合、优势互补是大势所趋,最终将惠及民生。

不只马蔚华,平安集团的马明哲、阳光保险集团的张维功也都是互联网金融的积极拥护者和实践者。

阳光保险的3000万学术投入

9月11日,阳光保险集团与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共同创建的“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阳光互联网金融创新研究中心”成立仪式在清华大学举行。中国保监会副主席陈文辉、清华大学副校长姜胜耀、阳光保险集团董事长张维功、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常务副院长廖理、阳光保险集团总裁李科等一同出席了签约仪式并为中心揭牌。

互联网金融创新研究中心由阳光保险集团出资人民币3000万元,专项用于中心的基础研究、产品研发、学术交流和基础运行等。中心的研究团队依托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的专家学者,吸收阳光保险集团的精英研究团队,以互联网金融特别是互联网保险为研究重点,促进互联网金融创新研究成果的转化。

在成立仪式上阳光保险集团董事长张维功表示,“阳光互联网金融创新研究中心”是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与阳光保险集团实现“产学研”一体、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和金融创新孵化的重要载体,更是互联网保险创新、研发和应用的实验基地。

廖理结合当前金融业热点问题,以及美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和典型案例,为大家深入浅出地梳理了互联网金融的基本格局。他在讲话中表示,希望中心做成一个开放式的平台,不仅仅是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的研究人员,更要组织全国的研究力量共同承担课题,广泛整合业界资源,吸纳权威专家,力争将中心打造成互联网金融创新领域的领军者。

陈文辉介绍,互联网保险快速发展是大势所趋,最近3年,经营互联网保险业务的公司从28家增加到76家,互联网保险的保费规模也增长了近10倍。对于互联网保险的风险控制,要坚持底线思维,高度关注风险的不可测性,传统保险的风险依然存在,新的风险也在逐步显现。“这些风险中,有的能够预期,有的还难以预计,有的甚至尚未准备,这些风险可能因为互联网的辐射效应被放大,风险传递的速度也大大加快,需要制度设计防范。互联网保险监管的规定正在做,能放的尽量都放,让互联网这一工具手段丰富保险行业。”

十年后客户自主设计保险产品

阳光保险集团一直以来注重产品创新、渠道创新、管理创新和服务创新的战略机遇,2013年,阳光保险集团将“互联网战略”作为公司未来发展的三大战略之一,目前在多条线上全面发展互联网业务。阳光保险会持续关注和支持互联网金融的基础研究、人才培养和创新研发,为互联网金融的健康发展贡献阳光的智慧和力量。

在今年上半年的首届“清华五道口全球金融论坛”上,张维功就对互联网保险有过十分精辟的论述,他说:“十年以后保险应该是客户自主设计产品,我们应该把风险因子列得非常清楚,让它碎片化,然后我们将来的理赔不需要理赔员,可以客户自助,有了这个网络以后是完全可以实现的,客户自助的理赔,他可以自己更放心,让客户更信任,我们成本降低,这些思想在金融企业里面已经渗透到我们血脉之中。我坚信十年以后如果中国有十家伟大的互联网金融企业,至少七家是现有金融机构对互联网的渗透和发展,另外可能有三家是现在互联网企业通过收购和设立金融机构来达到和实现,否则不会出现真正的互联网金融企业。因为做金融的人对互联网的了解认识已超过了做互联网对金融的理解。如果没有金融人才和金融风险的认知,一定不会出现真正的互联网金融企业。缺乏风险与谨慎原则的金融互联网,在可预见的未来也意味着金融体系的崩溃。”

而阳光保险本身也是互联网保险的积极践行者,他们在集团内部组建了五个互联网产品的开发团队,发动公司内部设立了上千个微信群,网络销售也成为重要的一个渠道。今年年初,阳光保险提出“互联网、大金融、终极客户”三大战略,在这一年中,通过线上线下的各种互动,让客户体验着一种新型的综合服务。官方微信服务号实现保单、理赔信息的查询,并可以完成索赔。他们还借助微信、官网等网络公共平台,开展各种活动,惠及投保人。在微信平台上,阳光产险面向续保客户,除了享受保险优惠升级,还可赢取额外礼品。此外,他们还开展了“客户是我们最好的老师”微信客户体验调查。(钟奇)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