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1版:头版 4下一版
第01版            头版
 

2014年9月16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强改革”诠释中国经济新常态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丁是钉

“强改革”诠释中国经济新常态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9月10日在第八届夏季达沃斯论坛上表示,中国不靠强刺激推动经济发展,而要靠强改革激发市场活力。这番话是对中国经济新常态的最权威解读,也表明中国经济将彻底告别刺激依赖症,改变长期以来的带病运行状态,以长期利益和根本利益替代短期政绩目标,追求老百姓幸福指数的提升。

强刺激退出、强改革登场,李克强总理的表态给企业界乃至全社会传达了明确的信号。对中国企业和企业家而言,有了更加明确的政策预期,就能够进行更准确的经济判断,进而保证企业战略决策的科学性以及风险管控的针对性,为企业和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和价值。

首先,要打破对于GDP下降的恐惧症,从创造数字价值向创造财富价值改变。从10%左右的GDP增速下降到7.5%左右,让很多人对中国经济的前景产生了担忧,认为中国经济将会“硬着陆”,中国经济已经出现了“衰退”。实际上,即使中国的GDP增速降到了7%,甚至是5%,依然是全球最高的经济增长速度,依然是非常强劲的“上行”,不知道所谓“下行”压力和“衰退”从何谈起。随着中国经济总量的大幅度增加,GDP增速下降到7.5左右,尽管从增长速度的相对值上看,是有所降低;但从增长的绝对值来看,应当比10年前增速在10%左右时增量还大。事实证明,在就业等重要的民生指标上,并没有出现一些人所担忧的所谓问题。数据显示,今年1-8月城镇新增就业970多万人,比去年同期增加10多万人,GDP增速下降不但没有使就业下降,反而是增加了。

第二,要克服对于经济刺激的幻想症,从依赖刺激政策向寻找市场机会转变。为数不少的企业家认为,政府对目前的经济“下行”状况不会坐视不管,早晚要出台刺激政策。过去,大部分产业刺激政策都伴随着大量的资金补贴,有很高的“含金量”,让一些企业养成了靠“天”吃饭的懒怠思想。此前的包括“4万亿”在内的大量刺激政策,已经造成了产能过剩、环境恶化、项目审批仓促、银行坏账增加等一系列恶果。如果延续这种刺激理念和方法,只能是生产更多的库存,造成更大的浪费。除了让GDP的数字变得好看一些,不会使经济状况好转,而只会使经济状况恶化。许多企业家已经清楚地看到了这一点,前段时间,家电企业的一些企业家就向政府建言,要求不在对家电业进行补贴。因为长期补贴政策的效果是导致了家电业产能的膨胀和过剩,让一部分落后产能得以生存,产生了劣币驱逐良币的副效应。事实上,在“还欠账”、“补短板”、“惠民生”等领域,还有着巨大的市场空间和市场机会,如果找对了方向,就不愁没有生意可做、没有钱可赚。

第三,要根除对于“勾搭型”政企关系的依赖症,从依赖政府关系向利用制度环境转变。最近国家反腐行动案例反映出,几乎每一个腐败官员都要牵涉到一些关联企业;而每一个重大的企业经济案件也都要牵涉到一些相关官员。这种官商勾结牟利生财的不正常政商关系,已经严重影响到中国的经济生态和政治生态,必须从根本上进行治理。在惩治腐败的同时,国家也正在进行以简政放权为“先手棋”的经济环境建设,从下放政府审批权和打击垄断行为等多个方面,为企业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目前可以看到的结果是,市场主体的能量已经被初步激活,今年1-8月新登记注册市场主体800多万户,其中3-8月工商登记制度改革后新登记注册企业同比增长61%,出现“井喷式”增长,带动了超千万人就业。

以强改革替代强刺激,改变过去那种创造GDP多、创造财富少的发展模式,从追求虚幻的经济指标转向追求经济发展环境的建设,表明了中国政府在经济发展战略上的魄力、定力和耐力。中国经济正在摆脱此前的“亚健康”状态,固本培元,真正回归到经济增长的本质。理解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建设新常态,对中国企业家而言,既是挑战,更是机遇。(相关报道见第二版)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