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13版:中国企业评论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13版            中国企业评论
 

2014年8月26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国企负责人薪酬改革应与国企改革同步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丁是钉

国企负责人薪酬改革应与国企改革同步

先有市场化的国企还是先有市场化的国企负责人薪酬,这个问题就像“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一样纠结,困扰着国企改革。尽管规范国企负责人的薪酬是万众瞩目的焦点,但其背后最根本性的命题却是国有企业改革难题。

一方面是民众对国企负责人高薪的抱怨,另一方面是国企负责人觉得自己的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现行的国企负责人薪酬机制是一个所有人都不满意的怪胎。

在国企负责人看来,同样是企业,相比同样规模的股份制企业,其薪酬不是高了,相反却是很低。比如,平安保险的董事长兼CEO马明哲在2008年就曾拿到6616万元的年薪;万科集团创始人王石以1490万元年薪领跑2013年上市公司高管薪酬榜。

而对于国企负责人来说,即使按照上市公司的薪酬规则有比较高的名义年薪,通常也都是“上缴组织”,自己实际拿到手的只是国资委规定的工资,比如对原中海油总经理傅成玉、华远总裁任志强的这种做法媒体都有过公开报道。在国资委组织的央企高管全球招聘中,曾经有国资委唯一相中的外籍应聘者,因为薪酬太低而未谈拢,时任国资委主任的李荣融很是为此抱憾。

在同级别的行政官员看来,国企负责人既享受着同样的政治待遇,同时还会有远超过行政官员的薪酬,着实是一个“肥差”。而民众和国企员工对国企负责人的高薪自然有着更多不满。

表面上看民众是对国企负责人的高薪不满,但从本质上讲则是对国企负责人薪酬的定价方式不满。也就是说,民众不是反对国企高管高薪,而是觉得其高薪拿得没有道理。

民众对于民企老总高收入的态度有助于说明这一点。一般来说,民众对于民企老总挣得多非但没有那么深的反感,相反却持支持和赞赏的态度。比如,被称为“打工皇帝”的唐骏就从来没有因为其高薪受到诟病。原因就在于民企老板的工资是在市场上挣的,挣的越多就等于越有本事,对社会的贡献也越大。

归根到底,如果国企能够市场化,成为民企一样“在市场上刨食”的市场主体,那么国企负责人拿再高的薪酬,民众都不会再有不满。同样,如果因为能力和水平问题导致业绩差、收入低,国企负责人也会心甘情愿,不再会因为觉得回报低而心生抱怨。

如果没有市场化的薪酬,就聘请不到更优秀的企业管理人才,国有企业就很难有更好的发展;如果在现行体制下用更高的薪酬来吸引人,势必遭到民众更强烈的反对。在这种纠结中,唯一的办法就是对国企进行全方位的市场化改造。

现在理论上有一种“双轨制”的解决方案,对由政府任命的国企负责人薪酬比照公务工资管理,并参照业绩情况相应进行判罚;而对从市场上招聘来的职业经理人,则按市场定价原则发放薪酬。尽管从理论上讲,这是一个两全其美的解决方案,但在实际上却很难走通。因为在同一企业内的这种制度安排,会导致“体制内”高管对于“市场化”高管的极度排斥,也会滋生出“体制内”高管的消极怠工问题,结果是“市场化”经理人会无法在此种制度环境中生存。

相比国企负责人所管理和运营的庞大的国有资产,无论其薪酬有多高,也都只是一个小数目。如何激励国企负责人,并由此让国企创造出更多高价值和效益,应当是国企负责人薪酬设计的根本目的。如果偏离了这个目的,只是为了民众感觉中的“公平”而牺牲国企的效率,显然得不偿失。

从根本上讲,国企改革才是原生命题,而国企负责人的薪酬高低只是派生命题。如果原生命题解决得好,派生命题就会迎刃而解。如果不解决原生命题,只是在派生命题上兜圈子,只会让问题得以暂时的掩盖,而无法得到本质性的解决。换句话说,搞好国企才是最大的事,如果国企能够在市场化的规则下靠市场行为去发展壮大,国企负责人即使是拿更高的薪酬,民众也无话可说,而且有可能是非常拥护。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