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13版:中国企业评论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13版            中国企业评论
 

2014年8月26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切实解决融资贵国十条后还需后续改革发力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张锐

切实解决融资贵国十条后还需后续改革发力

细研国务院日前下发的《关于多措并举着力缓解企业融资成本高问题的指导意见》,在2300字浓缩出的十条(以下简称“国十条”)新政中,有九个地方先后提及“小微企业”,如此高频率的用词说明,在解决企业融资成本高的问题上,小微企业“融资贵”已经成为高层最为关注的地带,同时也是“国十条”首先要破解的难题。

计算发现,小微企业付给银行的融资成本最低也达10%(现行基准利率6个月至1年贷款年利率为6.15%,商业银行利率都在基准利率上上浮60%—70%或者更高),因此,有第三方报告显示,中国小微企业银行信贷可得性仅为46.2%。

利率的高位必然反映出货币供需关系的失衡,其中或是供给端收缩,或是需求端强劲,要么二者皆有。从供给端看,人民银行最新统计报告显示,截至7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119.42万亿元,同比增长13.5%;而且拉长时间界面不难发现,M2余额近10年来的复合增长率远高于名义GDP增速,其对GDP的占比规模也不断攀升。显然,利率的主要推手在货币需求端。一方面,政府基建项目投资周期长,多数中长期投资项目在信贷资金到期之前尚未完工,需要信贷不断展期以保证开工项目顺利竣工;另一方面,过剩产能行业的企业“僵尸化”,而且基于解决就业等化解社会风险的需要,监管层只能向“僵尸”企业无奈“输血”。不仅如此,相比于私有部门,公有或国有部门具有从银行获取授信的天然优势和旁门左道,加之预算软约束和政府信用背书,即便是再高的资金成本,负债主体也敢借入,而银行为满足上述部门的融资需求,也会通过同业创新绕过信贷额度受限和存贷比监管为其输血。在这种情况下,市场资金价格居高不下,小微企业遭遇“挤出效应”,并承受着高融资成本的倾轧。

实际上,为了绕开制度屏障和克服体制顽疾,今年中央银行先后两次实施定向降准,鼓励金融机构提高配置到小微企业身上的贷款比例,加上500亿元支小再贷款,两次定向降准的货币乘数资金应当4000多亿。受此驱动,央行报告显示,截至6月底,金融机构小微企业贷款同比增长15.7%。然而,“融资难”的压力缓解并不等于“融资贵”的故障排除。除了必须承担银行10%的成本外,小微企业还须接受担保、评估、登记、审计、保险等中介机构和有关部门的收费,而且这一部分会将融资成本拉高2到3倍;如果再加上贷款到期转贷时的“过桥”费用以及各种影子银行的“隐形”费用,很多的小微企业最终可能会承接40%—50%的信贷成本。

必须注意的是,地方政府与商业银行的隐性博弈已构成了抬高小微企业融资成本的一股强势力量。基于地方政府强势扭曲银行资金供给渠道的作用,小微企业可以获得的资金蛋糕越来越小,价格自然就居高不下。

当然,无论定向降准还是降低利率,都是面向小微企业的外部“输血”行为,而只有通过后续改革的发力才能更大程度打破“融资贵”的瓶颈。在资本市场层面,要大力推进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盘活存量,增大银行的信贷供给能力;同时,营造与保持股市的赚钱效应,方便更多的中小企业进入股市稳定地直接融资,使小微企业获得发债的权利和资格。在商业银行层面,要降低金融机构市场准入门槛,加快催生中小型民营银行等金融机构;策应利率市场的要求,可以考虑降低贷存控制比例,并适当下调商业银行资产规模的约束标准和利润目标,同时取消一切不合理的收费项目。在国有和公共部门层面,要硬化对地方政府的预算约束,在抑制无效投资的同时进一步简政放权,并加快国有企业改革和过剩产能行业破产重组。最后,要通过“营改增”扩围、继续减免税费、财政专项资金补贴以及融资风险补偿等途径,强化小微企业的稳健经营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也只有小微企业自身具备了“造血”能量,才能真正彰显出抗御“融资贵”等系列金融风险的功力。

(作者系中国市场学会理事、经济学教授)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