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5版:金融投资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5版            金融投资
 

2014年8月26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苦涩的鸿沟融资政策阳光密集仍难照进小微企业的现实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王莹实习记者李致鸿

苦涩的鸿沟融资政策阳光密集仍难照进小微企业的现实

王利博制图

从融资问题上“拯救”中小微企业的行动从未停止。今年以来,政府更是密集出台各项政策措施支持实体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融资,力度之大引发各界高度关注。

然而,这些政策措施密集发力的背后,却是小微企业融资难题仍未解的现实。数据显示,7月份新增贷款数据骤降至3852亿元,同比少增3145亿元,远低于预期。有业内人士分析指出,这实际预示着中小微实体经济并没有因为央行实施定向降准释放流动性而拓宽融资面,融资难、融资贵的局面尚未扭转。

而央行8月1日发布的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亦佐证了上述观点:从2014年以来的情况看,部分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融资不易、成本较高的结构性问题较为突出。

与此同时,7月份非制造业PMI连跌3个月至54.2%,创6个月新低,专家指出,这也从侧面反映了中小微实体经济不景气的现实。

一方面是融资政策的集中发力,而另一方面却是中小微实体经济融资困局仍未解,症结究竟在哪里?

不良率攀升银行惜贷

尽管政策在不断发力,但贷款难题仍然始终困扰着众多小微企业,在他们看来,银行的门槛实在“太高了”。

浙江一家新成立的主要做纺织机械垂直领域研发和生产的公司负责人刘明昌对《中国企业报》记者表示,由于研发、用工成本高企,资金开始捉襟见肘,原计划6月开始陆续增加生产设备,扩大产能,但贷款难题却成为掣肘。

“现在根本贷不到款,尤其是新成立的公司,没有相关的信用记录,根本不愿意给我们贷款。从7月初开始一直吃闭门羹拖到了现在,目前只能是保证原来的生产,发展的事情先不考虑。”刘明昌对记者如是表示。

深圳鸿奕博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去年年底,是一家德国品牌的一级代理商。谈及贷款难题,这家公司的总经理陈志军也是一肚子“苦水”。在他看来,银行的门槛实在太高,因此通过银行融资可能性微乎其微,但是“民间信贷又不敢接触,担心没几年就把企业赔进去了”。这让他苦恼不已。

觉得银行门槛高的还有深圳市兴吉胜电子有限公司总经理贺国栋,为了从银行贷到款,他只是在做一些收益较高的大项目的时候才敢去和银行谈,一些小项目所需的资金就去找亲戚、朋友借,但即便这样,成功贷到款的机会也是微乎其微。甚至有时为了贷款,需要把房子抵押出去,“在外面打拼,不就是为了让老婆孩子有一个安安稳稳的家嘛,自己都觉得不好意思回家。”

对于7月贷款数据增长低于预期,央行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人民币贷款骤减与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已连续11个季度上升有关,信贷资产质量管控压力有所加大,金融机构贷款投放,特别是对一些信用风险集中暴露的地区和领域的贷款投放更为谨慎。

业内人士向《中国企业报》记者透露,从目前的数据反映出银行机构存在复杂和微妙的心态:一是担心继续支持中小微企业可能会拖累自身信贷资产质量,把小微实体经济当成了“烫手山芋”;二是已出现的中小微企业不良信贷资产让银行心存畏惧,怕继续支持反而会助长实体经济的违规行为,这迫使银行在信贷投入上瞻前顾后、谨小慎微。

据了解,目前长三角部分地区不良贷款率已超过2%,个别银行不良贷款率甚至一度高达5%。

“我们银行此前推出过信用贷款、联保方式等,但风险太大了,政策是支持小微企业,但银行也要考虑经营风险,从7月开始我们都不敢做信用贷款了,基本都要抵押。”湖南光大银行某支行负责小微企业贷款的内部人士向《中国企业报》记者透露。

据浙江省工商联最新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浙江省300多万户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中,超过60%的企业或个体工商户贷不到款。

隐形成本高企是“老常态”

在多数中小微企业贷不到款的情况下,对于一些能够“有幸”从银行得到贷款的企业而言,高企的成本也让其苦不堪言。

据湖南某银行内部人士透露,目前中小企业贷款利率在基准利率基础上上浮30%,放款时间需要看公司资质及资料准备情况,而贷款主体的资质直接决定贷款的价格和审核的时间。

而据了解,大型优质企业的融资成本则在基准利率附近,半年期贷款利率为5.6%,而一年期为6%。

湖南一家经销运动器材的小微企业主刘淼对《中国企业报》记者表示,“我们现在用自家的房产、土地或者车子去银行作抵押,贷款利率还要上浮20%—30%。在商业银行贷款中,像我们这样的小微企业主是以个人资产全额担保的。”

而亦有小微企业反映,在贷款过程中,他们不仅要面临利率上浮,还不得不面对很多新增的隐形成本。

“目前利率上浮已超过30%,加上担保、评估、财产保险(放心保)以及公证等隐形成本,中小企业实际融资利率已高达15%以上。”刘淼透露,有的银行贷款还会搭配着让企业买理财产品或留下一部分当做存款。

据知情人士透露,企业申请贷款500万元,银行会说可以贷600万元,但是其中100万元要拿出来当存款或买理财产品。这部分钱,企业要付利息但不能作为企业流动资金使用。

“银行不会强行在贷款合同上捆绑,但是当银行提出搭售时,企业一般是不会拒绝的。而这变相地抬高了企业的融资成本。”刘淼表示。

尽管成本高企,但是能通过银行融到资金,已经非常幸运。实际上,不少小微企业由于难以迈进银行的门槛,不得不转求担保公司、小贷公司、甚至地下高利贷等民间资金。

湖南一位做烟酒生意的个体商户对《中国企业报》记者表示,民间借贷特别普遍,现在月利息在三分(30%)以上,如果借100万元,一个月的利息就在3万元左右。通常会借三到六个月,光利息就是9—18万元。但为了经营运转,又必须借。

数据显示,占浙江省中小企业总量95%的制造业中小企业中,能从银行渠道获得贷款的仅占1%,80%以上依靠自筹资金或民间借贷。

政令抵达“永远在等待”

在政府大力支持中小微企业融资的背景下,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为何仍难破解?

《中国企业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尽管各项政策措施不断出炉,但是很多企业却表示“没有感觉”。

让陈志军最为不解的是,虽然高层一直强调帮助中小微企业解决融资难问题,但在实际的生产经营过程中,企业并没有真正地感受到(政策的作用)。

“最近我们去银行问,政府表态帮助中小微企业解决融资难问题,银行有没有具体措施,得到的答复是,目前没有具体变化。我们不清楚是政策最终落实需要一定的时间,还是基层银行没有积极响应,总之,我们感受不到新的变化。”陈志军向《中国企业报》记者表示。

贺国栋也认为,中央政策的方向性是正确的,但落实的效果并不是很理想,“我们不知道政策的落实要经过多少关卡,为什么雷声大,雨点小呢?”

感觉政策难落地的还有做农业化肥类生产的小型加工企业主王显生。他向《中国企业报》记者表示,虽然每年一号文件都是关于“三农”的,“但是就是在基层实施不了,难落地。”

谈到贷款问题,王显生更是表示无奈,“由于农业使用资金有一定的周期性,跟其他工业生产稍微不同,真正到实施阶段时,(银行)就会问有没有抵质押品,例如房产之类。如果没有抵质押品,还是很难贷到款。”王显生说。

段先生是江苏金湖县金北镇张方村的土地流转大户,这几年他联合几个种粮大户,流转面积上千亩。今年以来,支持“三农”、小微企业融资的新政不断出台,让他充满期待。然而,近期,他向农村合作银行提出贷款申请,但因为没有可抵押资产,找不到担保,款依然没贷到。

数据显示,央行披露上半年小微企业新增贷款1.03万亿元,比去年同期仅多增26亿元,而这距去年7月国务院发布“金融国十条”支持小微贷款政策几近一年。

不过,并不是所有新政都存在难落地的问题。7月24日,银监会发布《关于完善和创新小微企业贷款服务提高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水平的通知》,允许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在银行办理续贷。《中国企业报》记者调查了解到,这一新政落地情况良好。

“我之前就和招行上海分行申请了贷款,7月底,银行跟我承诺说,如果我的个人信用报告没有逾期记录、我企业结算流水正常的话,直接可以自动转贷。”上海地区一个服装批发个体户刘女士接受《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这样她只要维持企业诚实守信经营就可以了。

而对于小微企业而言,期待的是更多政策的落地。“政策制定和执行的部门应该多到企业走一走,看一看实际情况,而基层银行可以把中小微企业召集起来,听一听企业的心声,不相信一点办法也没有。”陈志军说。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