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培元:笔墨游龙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杨凯朱莉
王培元:笔墨游龙
王培元1945年7月出生,山东临淄人,号静远斋主人。1981年研究生毕业于山东大学中文系,文学硕士。专业研究方向为先秦两汉文学、文献学、兼及书法。山东大学书画研究院院长,山东大学文学院教授。现正从事国家重大委托项目《子海》的编撰工作。
王培元是山东大学文学院教授,现任山东大学书画研究院院长。
在几十年的学术研究和艺术创作生涯中,他的学术论著已有多部出版,成为齐鲁文化走向世界的纽带和桥梁的一部分。他热爱教育事业,一生从事教书育人的工作,几十年辛勤耕耘,桃李遍天下,为国家培育了许多优秀的栋梁之才。
王培元院长专职教授中国古代文学,学术研究和著书立传才是他的本职工作,他又如何赢得“学者型书法家”的称号?怎样走上了书法创作之路,并取得了突出的艺术成就的?是因为修习先秦两汉文学有感而发,以书法作为自己抒发情感的方式,还是纯粹喜爱书法?带着这些疑问,《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了王培元院长。
王培元院长1945年出生于山东临淄,是一位博学儒雅的学者。王院长虽已近古稀之年,但精神矍铄、腰板挺直、步伐有力,声音洪亮,在他身上丝毫看不到年迈之态,他幽默地称自己是标准的六零后,引起大家开怀大笑。
王培元院长说他1964年考入山东大学中文系,1971年分配到山东省出版局做编辑工作,在此期间,他边工作边学习。“文革”后国家恢复高考制度,他考取了山东大学中文系第一届古代文学研究生,师从萧涤非、董治安等先生研习先秦至唐代文学。1981年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主要研究方向为先秦两汉文学。
先秦两汉文学是指从上古开始包括春秋战国到东汉时期的文学。先秦时期是我国文学的光辉起点,也是取得了辉煌成就的文学盛世。这时期产生的大量优秀作品,奠定了我国两千多年文学发展的坚实基础,内容丰富多彩,斑驳灿烂。其中有标志着我国诗歌辉煌开始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有光耀千古的浪漫主义杰作《楚辞》,有成为我国古代散文典范的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这些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原典性著作,不但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源头,对中华民族的哲学思维和生活方式,也都有决定性的意义。在先秦文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汉代文学,在诗歌、散文领域更是开创了新的局面。
先秦两汉时期,不仅是文学的发展和辉煌时期,艺术,尤其是我们现在尚能见到的书法艺术,也经历了重要发展,并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风貌。书法是汉字的书写艺术,是伴随着汉字的发展逐步发展起来的。书法艺术的发展,是与文化的传播并行不悖的。先秦时期的书法艺术,尤其是汉代书法艺术的多元发展,开辟了书法艺术的新纪元。书法与文化的这种关系,也是吸引王培元先生付诸数十年精力学习、研究先秦两汉文学与文化的缘由所在。
谈到书法创作,王院长说通常人们都认为学习书法和绘画一样都应该是一种童子功,从小开始学习,而他“半路出家”走上书法艺术的道路,并取得较大成就,无非靠两条:一是勤奋,二是善于体悟,当然,还要有名师的指点。
王培元院长说,虽然他从小就有一种对于书法的好奇和热爱,也在小学的课堂上练习过一段时间书法,但那还是一种懵懂的意识,只不过是习字和简单临摹而已,真正对书法有一点认识,还是在进入山东大学中文系之后。“刚刚入学,我们班就办了一份油印的学生文学刊物《新芽》,那是请蒋维崧先生题写的刊名。”从此王培元知道了蒋先生,也开始真正认识书法。后来分配到山东省出版局做编辑,正好蒋维崧先生等一批老师们住在出版社招待所,做修改《学习字典》工作,那时,他们虽时有来往,但情谊尚浅,平时大家各忙各的。
直到1978年考上研究生,王培元重回山东大学中文系读书,在认真学习专业课的同时,他自觉地向蒋先生系统学习书法。在蒋先生指导下,每天利用休息时间,广泛临习和阅读历代名家书法著作,开阔眼界,吸收、借鉴各书法名家之所长,并利用周末之时向蒋先生集中请教。正是这种系统的指导和训练,不但训练了王培元扎实的基本功,也大大开阔了他的眼界,为他以后的书法写作的提高和创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蒋维崧先生以文字学研究闻名于世,正是这种深厚的文字学修养,使他的篆刻、书法达到了极高的水平。蒋先生一生治学严谨,对自己创作的每一幅作品都极其认真,假使作品有一丝瑕疵也决不允许“面世”,这些都给王培元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他今后的教学及艺术创作影响至深。
王培元院长的书法创作以行书为主。行书是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不似楷书书写缓慢,又不似草书急速、不易辨识。书写端正可为行楷,奔放可为行草,游走自如,深受书法爱好者喜爱。我国著名的行书书法家有以“书圣”著称的东晋王羲之,他的《兰亭序》被称为第一行书,唐有颜真卿《祭侄文稿》,宋有苏轼《寒食帖》,他们的书写各有千秋,各领风骚,都是后世行书爱好者争相临摹的对象。
王培元先生本人尤喜“二王”书风,那种清雅俊丽的格调和意趣深深感染着他。王教授在书法创作过程中既注重笔随时代,又力避狂怪。研究生毕业直至留校任教后,他一直没有放弃此爱好,经过多年坚持不懈的学习和潜心研究,他不仅在先秦两汉文学的专业方面屡有建树,也终于把书法这个业余爱好“玩”出了专业水平,在行书创作上达到了相当高的造诣。
王培元院长说,正是多年研究先秦两汉时期这些经典的、璀璨的文学作品,不仅培养了他的文学素养,也提高了他的审美观,对他的书法写作有很大促进。书法不仅是一种“技艺”,更重要的还要包含“精神”,要有内涵,书法不仅是一门艺术,而且是一种文化。在王培元院长的作品中蕴含着很深的文化底蕴和深厚的文化意味是得到公认的。
王培元院长说,在他看来,从书法作品中可以看出创作者的文化修养和宽宏的眼界。书法家本身的文化素养对书法艺术创作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正可谓“学书尤贵多读书,读书多则下笔自雅”。而文化和艺术的结合,正是王培元修习书法努力的方向。多年坚持不懈的双修,造就了王院长“学者型书法家”美誉。后来他担任了山东大学书画研究院院长,现在是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并曾担任山东省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等职。
谈到此,王培元院长对记者谦虚地说自己感觉距离“书法家”还差得很远,尚需多练多学,真正做到“活到老学到老”。采访中,记者在王培元院长的言谈观举止和作品的字里行间,品味到他对书法艺术深深的热爱和执着追求。
近年来,王培元院长十分注重书法理论研究和普及,为中国书法走向世界,王培元应邀编写了《书法艺术》,作为“中国文化读本”之一出版,并准备译成外文版本,向国外推广中国精彩的书法艺术。
在实际书法活动中,除指导山东大学“大学生书画协会”的工作,组织和领导山东大学教职工书法活动外,还策划、组织了山东大学十教授书画展和山东大学六教授书法展。
2007年10月及2011年6月,王培元院长两次应邀在北京大学百年纪念讲堂举行书法专题讲座,并举办个人书法精品展。
在对外文化交流中,他曾作为交流学者,任韩国昌原大学客座教授一年半,并与当地书法组织开展书法交流活动,作品曾被用做外交部等政府部门礼品。
2012年10月,作为山东省文联组织的书法代表团成员,王培元院长应邀参加在韩国江原道举办的第九届东亚美术大展等活动。
王培元院长在潜心追求学术研究和书法的同时,仍关注社会时事、关心社会。在多次的赈灾活动中,人们都见到王培元院长忙碌的身影,他怀揣一颗慈善之心,热心捐助。四川汶川地震时,他发动山东大学的书画家捐赠了书画作品80多幅,给灾区人民送去了艺术家们的深厚情谊,刚刚发生的云南昭通地震,王培元先生又在第一时间参与发起了赈灾书画笔会的捐赠活动,并不顾年迈高龄积极加入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