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联盟诉日企专利垄断胜面较大
稀土战争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张龙
稀土战争中国企业联盟诉日企专利垄断胜面较大
利用专利技术阻止中国企业的产品走出去,这已经成为了跨国企业“对付”中国企业的一个法宝。这样的情况,也发生在了稀土领域。
不过,这一次,利用专利垄断的日本日立金属恐怕要“失算”。去年成立的稀土永磁产业联盟包括7家中国企业。联盟成员之一的沈阳中北通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孙宝玉8月13日告诉记者:“已经到美国专利局起诉了,并递交了材料。”
而在国内,这7家企业也与律师签订了协议,起诉日立金属垄断国内市场,正在调查取证。而聘请的律师团队就是当年华为起诉高通专利封锁的团队。
无效专利都要打掉:日立金属理亏
“日立金属的成分专利已于2003年到期,目前覆盖面较大的成分专利已经没有了,现在讲的是每家企业的制作方法,即工艺专利(制成专利)。可能先打掉两个无效的工艺专利,其他的会一个接一个的打。对于钕铁硼企业来说,真正会对出口造成影响的专利有三四十个。”宁波同创强磁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赵红良表示。
在赵红良看来,只要打掉关键的3个专利,中国企业的出口问题就将不复存在。证明一个专利无效,要花费40万美元左右。
“只要打掉一部分,就等于日立金属精心布局所设置的这一套工艺流程的专利就瓦解了。”孙宝玉说。
钕铁硼是稀土永磁材料中的核心产品,也是最先大规模生产应用的稀土材料。1983年,住友特金申请了第一个钕铁硼成分专利,2003年6日,日立金属收购住友特金,获得了钕铁硼的成分专利,同时又依靠自身在烧结钕铁硼工艺上的专利优势,日立金属几乎垄断了从钕铁硼成分到烧结钕铁硼生产全流程的所有专利。
该联盟内的一家企业总经理告诉记者,日立金属前后申请了600多项专利,本身就是利用专利控制稀土市场,这是一种不公平的行为。而该联盟的律师研究后发现,在600多项专利中,核心专利只有100多项,其余均属日立金属在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重复申请。联盟经过一年多来的分析和审核,发现这100多项核心专利也是站不住脚的。
正是这些工艺专利,让中国钕铁硼企业无法跨出国门半步。
事实上,当1983年钕铁硼第一次出现时,中国的钕铁硼研究就已经启动。1984年,在山西盂县很小的一个地方,就出现了钕铁硼厂。但中国企业当时不懂得申请专利。
“举例来说,烧结钕铁硼主要有四个工艺步骤,即熔炼、制粉、压型和烧结,其中,在制粉上,中国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末期就引进了气流磨制粉技术,这个技术早于日本(但日本申请了专利)。中国吃了哑巴亏。”联盟内一家企业总经理表示。
孙宝玉更是气愤:“气流磨技术,中国企业在80年代就使用了,80年代使用的技术,怎么可能侵犯2000年后的日本专利。日立的那100多个专利,一打就没了。”
面对中国企业的集体起诉,日立金属到目前为止并未有回应。中国稀土钕铁硼企业7月底到日本参加行业展会时,也未遇到日立金属的任何麻烦。
打开全球市场
在日立金属的专利封锁之下,原本比日立金属的钕铁硼产品价格要便宜10%到30%的中国产品出口无门。
这让钕铁硼年产量在1万多吨的中国稀土企业“窝心”。在业内专家看来,专利的阻挠意味着如果没有日立金属的专利授权,中国生产的钕铁硼无法出口到被日立金属已经申请了专利的国家。更为糟糕的是,如果有下游企业用了无专利授权的配件,也同样随时面临日立金属的诉讼风险。
杭州永磁集团因为日立金属的阻挠,很多订单最终泡汤。“不是因为我们的企业没有机会、没有能力给客户研发产品,而是专利限制了我们,比如汽车发动机、航空航天的部件,只要它(日立金属)愿意,就会起诉我们。”杭州永磁集团销售总经理贾颖燕说。
下游客户的顾虑,让贾颖燕深有感触,她称,一位德国的客户产品,有90%的采购来自于永磁集团,但有10%要销售到美国、日本等地,就无法采购中国的钕铁硼产品。
在孙宝玉看来,钕铁硼真正的高端市场都在外资企业手里,中国企业不能进入这些市场,损失很大。
实际上,如果不和日立金属打官司,上述企业的产品也能销售出去,但为规避专利限制,会带来成本的提高。“比如对含氮的产品专利,如果打掉,以后我们再出口产品就不用考虑含氮还是不含,如果不打,就要想办法把氮降下来,这样会提高成本。”孙宝玉说。
事实上,中国企业要打这场官司,也在牵动着钕铁硼下游企业的心,尤其是国外的用户。德国一家企业的CEO还亲自询问孙宝玉这场官司的进展。甚至还有企业问孙宝玉,能不能把产品直接销售到日本,即日立金属的大本营。
孙宝玉表示:“打这场官司,等于是打破一种专利迷信。对下游应用客户,会有很大的震撼,同时中国钕铁硼企业出口将不会再有限制。要打到底。”